文/仙逸 GPLP
一路從質疑傍邊走來,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BOE,簡稱“京東方”)到底是一個不能給股東帶來優質回報的企業還是通過持續創新的偉大技術公司?
這是擺在京東方身上的謎團,也是京東方令很多人迷惑的地方。
京東方及所在的面板行業
正如教育的投入是持續20年以上的才會見效的,京東方所在的面板產業也是如此。
公開資料顯示,京東方創立于1993年4月,是一家物聯網技術、產品與辦事提供商。核心業務包孕顯示器件、智慧系統和健康辦事。顯示器件產品廣泛應用于手機、平板電腦、條記本電腦可穿戴設備等領域;智慧系統為新零售、交通、金融、教育等領域,搭建物聯網平臺,提供“硬件產品+軟件平臺+場景應用”整體解決方案;健康辦事事業與醫學、生命科技相結合,發展移動健康、再生醫學和O+O醫療辦事,整合健康園區資源。
按照2017年1季度市場數據,BOE(京東方)智能手機液晶顯示屏、平板電腦顯示屏、條記本電腦顯示屏出貨量均位列全球第一,顯示器顯示屏出貨量居全球第二,液晶電視顯示屏出貨量居全球第三。
簡而言之,京東方就是一個做顯示面板的公司。
作為消費者,,液晶屏現在隨處可見,電子表、計算器,手機屏幕、高清電視和電腦顯示屏等等。由此可見,面板生意顯然是一個不錯的商業選擇。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產業快速變革背后到底經歷了多少故事,其中包孕京東方的故事:
資料顯示,1968年,RCA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液晶顯示模型;
1983年,日本企業精工研制出了2英寸的彩色液晶顯示屏;
1991年,夏普率先開動了第一條大尺寸液晶屏的生產線。
此后,日本成為這個行業的最大贏家——90年代初期,好比1990年,全球90%的液晶顯示屏在日本生產;到1990年代中期,這一比例又上升到95%,日本人幾乎獨占了液晶市場。荷蘭的飛利浦公司,在1991年曾經嘗試建造一條液晶生產線,但他們發現,他們根本無法跟上液晶主流的工藝進步。
只是,日本的面板企業狂歡沒有幾年,他們就趕上了行業的第一次周期性下降——1993、1994年的時候,全球液晶生產進入下跌曲線,價格下跌,利潤大減,隨后日本企業因為虧損紛紛削減產量,于是一批液晶行業的日本工程師就失業了。
這讓韓國的三星集團看到了機會:他們開始不但在日本開設研發機構,并且大量招攬這些失業工程師,開始籌備液晶生產。1995年,三星、LG兩家企業別離建成了本身的液晶生產線。
逆勢崛起,反周期投資可以說是韓國企業的標簽——1995-1996年,又進入周期的低谷。面對巨額虧損,韓國企業反而堅持大舉投資擴張產能。最終韓國企業憑借這種兇猛的進攻打敗了日本企業,成為全球面板產業的霸主,而日本電子產業的國內產值則從2000年的26萬億日元下降到2013年的11萬億日元。
不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2009年,當國家相關部門聯合工信部及國內大量的電子設備廠商向陷入困境的臺灣企業發出善意的44億美元訂單的時候,結果,臺灣企業不識抬舉,竟然聯合韓國、日本企業哄抬面板價格,半年之內,面板價格飆升60%。
這件事后,中國企業決定要自力更生,于是,擁有巨額投資能力的中國企業也開始進入這個行業。
京東方則是中國版的LG、三星的故事,如今,他們改變了世界液晶產業的格局。雖然還沒有全面壓倒韓國,但中韓對抗賽的局面已經形成。
1993年成立之后,京東方從北京電子管廠起家,經歷了員工自籌基金的艱苦階段,后續與多家日本、臺灣企業合資布局顯示屏產業領域,然后在中國彩電產業屏顯技術替代的關鍵結點前收購韓國現代電子TFT-LCD業務全面布局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領域。
經過接近20年的競爭,從目前來看,京東方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面板市占率連續兩年全球第一,電視面板市占率增至13.4%,目前是排名全球第4位的領先企業;
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486.2億元,同比增長3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4億元;
2016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機面板和平板電腦面板市占率連結全球第1,顯示器面板和電視面板市占率升至全球第2。
雙面京東方 愛國神話與本錢低回報
一方面,陪同著京東方的崛起,京東方所代表的中國企業完美的上演了愛國神話。
然而,別的一方面,在本錢市場,由于其投入巨大且周期漫長的特征,這讓京東方在本錢市場一直備受罵名。
1997年6月,BOE(京東方)在中國深圳交易所成功發行境內上市外資股(B股),股票名稱與交易代碼為京東方B(200725),成為北京市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