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占絕大多數。汛期是指一年中河流規律顯著上升的時期。雖然汛期不等于洪水,但洪水一般在汛期。
由于降雨時間的差異,中國各地的汛期并不一致。長江以南的河流可以在初夏形成洪水;在中東部地區,7月和8月容易發生洪水。
根據水利部的監測,今年中國的汛期為3月28日,平均汛期提前4天(4月1日)。據預測,2020年中國氣象水文年景總體偏差,極端事件較多,重于旱災。
進入汛期意味著進入強降水集中期,突發洪澇災害的概率增加。每逢汛期,我國許多大中城市頻繁發生嚴重的城市內澇災害。自2000年以來,平均每年發生200多起不同程度的城市內澇災害。根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公布的數據,2018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四川、山東、廣東、甘肅、內蒙古、云南六省(自治區)洪澇災害嚴重,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國的70.2%。
面對日益迫切的城市內澇問題,
如何進一步提高防汛指揮決策水平,
減少洪澇臺災害造成的損失,
成為水利人亟待解決的新挑戰。
防洪可視化系統通過分析實時水情和雨情數據實現監測預警,通過綜合計算未來雨量和水位趨勢,及時發布防洪報警,有效指導防洪人員提前采取預防措施,大大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整個防洪可視化系統分為防洪概況、臺風監測、城市管理和歷史數據四個模塊。各模塊的數據可通過山海鯨內置的數據源接口與防洪可視化管理系統連接。數據源支持實時刷新,模塊內容支持定制修改。
多種數據資源高度融合,2D技術制作防洪區二維地圖,全面監測分析臺風信息、附近區域風險指數、縣市風力影響、現場情況、各區域降雨統計、救援物資儲備、重點河流水位等關鍵指標,預測和預警未來降雨和臺風。
智能水利建設應從防旱災害開始。智能防洪信息系統利用移動通信、衛星遙測、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實時準確獲取河流、水庫水位、大壩滲流、滲壓、位移、降雨等信息,通過預警系統及時分析和廣播洪水。智能防洪系統有助于提高水利管理部門應對洪水的效率和能力,加強預測和預報,有效防止洪水侵襲,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結合山洪地質災害的特點,以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為核心。充分考慮系統建設的先進性和可靠性,基層防洪預警系統是建立和完善雨、水、防洪預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農村基層防洪救災預警能力,促進農村防洪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的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03
系統功能
雨量監測、河流、水庫水位監測、語音通報、防洪監測平臺
雨、水、汛情展示、汛情預警、報警、大壩滲壓、滲流、位移監測、設備維護
雨量監測
實時監控降水信息,實現信息的自動采集、固態存儲和自動傳輸,通過通信網絡將實時信息傳輸到信息中心。以遙測終端為核心,配備翻斗雨量計、通信終端、水位站、避雷系統,實現雨信息的自動采集和傳輸。
防汛監測平臺
是雨水信息的實時接收、處理和入庫;防洪工程數據整理、洪災信息查詢、視頻監控系統、基礎信息查詢,并與其他部門提供信息共享和交換服務。
防汛圖服務共享系統
基于公共基礎地理和水利核心業務數據,通過綜合應用GIS,綜合管理分析多時空水利數據,提供標準服務接口,為其他水利業務系統的快速建設提供平臺支持。
04
系統特點
多層次水,雨情決策分析
統一數據管理,規范服務界面,高效構建系統
響應快速及時,運行穩定可靠。
軟硬件集成
靈活的預警監測方法
巨人物聯平臺針對防汛預警解決方案有著多年的經驗,配合物聯卡聯網,可做到隨時隨地的監控水情,如果想要詳細了解,可以致電客服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