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搜狐財經“中國創客”線下系列活動“創江湖”第二季第二期活動在深圳南山洲際酒店開啟。
CA創投合伙人、摯金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溢,東方富海合伙人、富海深灣移動創新基金管理人周紹軍,小i機器人總裁兼首席技術官朱頻頻,碳云智能聯合創始人兼首席信息官黎浩,分別就本期活動主題“人工智能”展開探討。
碳云智能聯合創始人兼首席信息官黎浩做了題為“數字生命與人工智能”的演講。黎浩有15年電信運營商工作經驗,其聯合創辦的碳云智能2016年4月完成A輪融資近10億人民幣,估值近10億美金,騰訊為本輪融資的主要投資方。
黎浩從人類起源的角度出發,闡釋了人類生命的發展和延續。百應電話機器人創始人他認為生命是以碳為基礎,數字生命可以網絡化、智能化。人工智能的出現加速了醫療革新,未來人類將能管理自己的數字生命。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黎浩演講全文如下:
謝謝大家。謝謝搜狐財經邀請我來參加這樣一個分享。很高興能看到這么晚還有這么多人坐在這兒。
今天我講的題目叫“數字生命與人工智能”,題目很大,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偽需求,希望不是一個偽需求。對于大家來講,更多人會關心自己的健康,會關心自己的生命,百應電話機器人創始人你的生命如何關心,未來用什么方式解讀生命,其實是挺大的命題。這里面我想展開講一些可能和生命相關,以前大家不太了解的一些事情。
這是生命的起源與進化,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有一些信息可能不知道,比如說宇宙的起源在百度、谷歌一查就知道,宇宙起源140億年前,生命起源是40億年前,最近發現一種濕熱菌,人類的起源大概是400萬年前,已經有考古發現350萬-400萬年前有各人類。下面一個命題大家不知道,比如說高中時候學習的課本,我們看到北京遠謀人、藍田人、山頂洞人,覺得是中國人的祖先,但是這十幾年發現,全球70億人的祖先是非洲智人,大家是從非洲走過來的。這顛覆了我的認知,考古發現十幾萬年前北京周口那里有人,目前DNA證明不是,就是非洲走出來的智人是祖先。中國在四五十年前叫直立人,在歐洲叫尼安德特(音)人。為什么直立人過下來,他們沒有活下來?主要就是語言的產生,這就到認知和智能的發覺。大家在共同虛構的世界里產生了設想,尼安德特(音)人據說比智人高1倍或者1.5倍左右,一個尼安德特人可能打敗兩到三個智人,但是為什么智人通知了世界?因為產生了語言、合謀和八卦,這不是我說的,大家可以看一本書《人類簡史》,是以色列的一個科學家、人類學家,他講了很多生物的認知、生命科學的發展,非常有意思。
生命是以碳為基礎的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非洲智人的時候,看一下生命怎么演化的?這里面碳為基礎。計算機發展的過程都是以硅積為發展基礎,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以碳基為基礎,構建了有機的生命,這樣的生命是可以數字化的。到今天這個時間點,我們講生命可以被數字化,那么生命數字化的過程有賴于在上個世紀末被稱為人類三大計劃之一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而且是上個世紀最后一個完成的計劃。我此前任職的華大公司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作為六個國家之一代表中國參與的,而且這個過程用了13年,花了30億美金測了一個人,測的就是ATCG,其實就是生命的程序和編碼,這種編碼和0101非常相似,就是生命語言的基本字符,學過生物的就知道是鳥嘌呤、線嘌呤。剛才朱總講到量子計算,也許大家看到DNA可能是終極信息的存儲載體。大家看到1.5PK的DNA可以存3億的字符。我們反過來想,如果把所有定義都定義為ATCG,可以裝到1.5PK的字符里,你的存儲介質可能被顛覆,你的量子計算未來才可能成為更大的計算量和更大的可能。
數字生命網絡化、智能化
大家看這張圖,ATCG是可以數據化的,之前做測序儀,解讀了生命密碼,把生命解開看,上面是組學數據,下面是醫學里面看到的數據,比如說你戴的手環的數據和日常交往的數據,這些數據和我們在DNA層面上,在蛋白和分子層面的數據結合起來才可能看到整體的數據,這個數據一般多大?一般在4個T左右,有人說是4個T到10個T。如果一個人的數據有4個T,有多少人可以做成這件事呢?生命的數據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其實,只有孤立解讀一個人的數字生命是沒有價值的,這就是17年前克林頓克萊爾宣布人類草圖的時候,到現在沒有獲得DNA上面解讀生命密碼的鑰匙,因為數據太少,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如果有共享的數據、分享的數據、連接的網絡,可能就找到其中的規律,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秘。一開始大家歡欣鼓舞,覺得測了一個人的基因就可以發現生命秘密,發現這個沒有完成,有多少人可以完成?我們假設是100萬人。我們有70億人,聽起來100萬人不是很大的數字,我上一張圖畫的數字又是很大的數據,而且獲取這種數據很難。如何獲取這種網絡,找到連接也是很難,但是我們需要生命的網絡化。
生命既然可以網絡化,或者網絡化的生命這里面就可以產生價值,這就是今天要談的數字生命的智能化。這么大量的數據如果不能做智能化的數據處理,沒有智能化的方法,是無法分析、借讀和認知的。這里面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說數據量的龐雜,或者異元異構的數據,很多數據化的標準不夠,我們如何解讀數據就需要更為智能的算法;第二個方向,在用戶不斷交互過程中可能會用到更多人工智能交互的辦法,比如說朱總做的小i機器人,可能是未來交互過程中深度學習,教會機器學會更多算法和語音判斷的過程。所以,數字生命的智能化也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人工智能和認知計算
人工智能的方向發展過程里面,剛才有的專家也都談到了,從深藍來看,1997年的11月,如果在座有人記得,人機大戰,卡斯帕羅夫象棋大戰的時候,還有沃森,現在沃森主要干醫療,IBM醫療上面的投入非常大,現在沃森的訓練可以達到八年級醫學院學生畢業的水平,在醫療醫護和醫政方面都在深入和各個方面合作。Siri就和客服機器人、語音機器人有關,還有微軟的小賓(音)模仿人,你玩一兩次可能就不玩了。再有就是Alphago,現在谷歌這方面的布局也專項了醫療方面。這個方向的前途,我們認為主要集聚在組學數據的發展,才有可能實現精準醫療和對于個人疾病的個性化診療。
這個話題挺有意思,大家看到這個直線一直延伸到150歲。為什么是150歲呢?有沒有人知道?或者有沒有人見過活到150歲的?這150歲怎么算出來的?哺乳動物的壽命是成熟期和生長期的7-8倍,算下來應該是120-150歲之間。但是沒有人活到這么大。如果把數字生命的DNA演變作為程序,人類設定的壽命是150歲,但是為什么難以企及呢?當然有人說活到150歲,我們沒有見過。這里面有幾個問題,第一是程序,一出生就有問題。比如說已經被大家熟悉的唐氏篩查,有一些孩子本身出生就有缺陷,還有21個千手觀音里邊有18個人都是藥物致聾,我們小時候也碰到身邊哪個小孩說醫生打針吃藥給多了,那時候的想法是醫生太壞了。為什么這個醫生會給孩子多吃呢?其實醫生用藥有限制,這個孩子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做檢測是不知道有缺陷的,這是遺傳的程序有缺陷。還有遺傳的變異和程序的變異,大家說現在有腫瘤和死于癌癥,其實死于癌癥從一個角度說是一種幸福。為什么這么說?上一個世紀,整個世紀人的平均壽命從35歲-70歲主要得益于抗生素發明和醫生顯微鏡的發明應用,看到細胞的層面用抗生素殺死它。但是活到70歲,你的細胞分裂過程中變異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變異本身不是壞事,變異是每個人每天都發生的事情,對于你個人有朝向好和不好的,但是對于人類族群的發展有益,那些可能不被進化的基因或者不被進化的族群一段時間消亡了,保留下來的都是篩選下來的。
網絡上流傳的一條段子是我有一條祖傳的DNA,你愿意享有嗎?DNA從發展到病變大概十五年時間,你什么時候可以告訴他應該注意了,這就是生物科學家和醫學科學家共同研究的問題,這就是基因方面、表達層面、蛋白層面、代謝層面都可以找到的可能路徑和可能的時間點,這個其實是挺有意思的事情。還有一些事情很有意思,運行的狀態,我們看到有一些人,尤其是中國人,年輕的時候都在拼命的工作,到老的時候開始養病,一輩子的錢可能花在最后的十年或者五年。這個過程里面運行的狀態非常差,是慢病的長期管理。還有一個問題,大家知道基因這個事情在幾萬年的演化里面,400萬年到7萬年、到現在的人,其實基因上的變化是并不大的,但是為什么近30年我們產生了這么多的糖尿病、心血管病、代謝性疾???大家有沒有考慮這個問題?這么多年,基因是不會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的。這里面最大的變化是我們過度的飲食和過度的調適這段程序。這么多人類歷史當中并沒有設定一套吃飽的程序,在幾萬年演化里面你都吃不飽,而且這三十年你都吃飽,而且每天都吃飽,你就不斷的挑戰這個程序,不斷的試錯這個程序,所以胰島素不斷分泌,不斷打破原來的平衡,所以你就糖尿病了,而且大部分是二型糖尿病。這個是近三十年才發生的,中國人說大概11%的人準備糖尿病,14%的人已經糖尿病,有四分之一的人在準備糖尿病,現在糖很要命,很多人說不吃碳水化合物,有一些人做斷食和輕斷食,也許有道理,我們也在驗證是不是有道理,這也是我們在做的工作。
人工智能加速醫療革新
剛才我們看到很多數據、很多數字,以及大家以前沒有看到的事情,其實我們是想解讀這個數字生命。這是以前沒有的數字,大家說以前去醫院都有數據,現在醫院的信息化也做的很好,我其實已經有數字了。其實你看到的那些數據在我們的整個部分里面只是表形數據或者已經表達完了的數據。比如說腫瘤,你到醫院發現得病基本上已經是三期或者四期了。這些底層的數字你是否知道,這些組學的數據是否能夠獲取,有沒有可能把生命數字化的過程完成呢?這才是未來解讀生命和達到對稱的過程。比如說現在每個人生了病還是要看醫生,但是回到家可能會到網上搜一搜。當然你搜到的東西可能因為不良的某個什么,導致了誤導,但是你依然會去搜尋一下,這其實就是一個信息對稱的過程。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傳統醫療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大醫生一定在大醫院,大醫院一定產生好醫生,這就是傳統醫療或者我們認為的傳統醫療的邏輯,邏輯就是尋證、試錯。
大醫生大醫院我見我,我一天見十個,你來是十一個,小醫院可能一輩子沒有見過這個病證,你來是第一個。我解釋的不一定準確,可能就是這個事情。第二是醫生最主要的方法是試錯,他是對癥下藥,一旦出現這個病癥,馬上對這個病癥進行一系列干預和治療,這個藥不行就換下一個。當然現在有生化手段可以讓藥用得更好,比如說腫瘤可以找到靶向藥物,你發現這個藥對這個基因表達不作用,就不用吃了,這其實在計算機可以做到,在測序儀打出來可以看到,這就對你和醫生的信息對稱起到很多認知。最后是解決認知的分工,以前你認為是專識的東西,什么時候可以成為通識是一個過程,也許未來的搜索不是去那個大家認為不合理的地方,也許你做到的解讀是更合理的,你認為存了你數據的地方,找到他可能會幫你解決的問題。
我還想說一個事情,行業深度的改變,大家都在說顛覆,其實一定是這個行業深度的技術革新。對于醫療行業或者生命科學來講,這個行業的深度革新,上一個世紀主要是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和顯微鏡的生命,這個世紀的次序儀我們找到了,就是這個世紀的顯微鏡,但是這個世紀的抗生素我們沒有找到,也許就可以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找到,這就需要把數字生命的每一個數據還給每一個人,下次你去醫院的時候,可能帶一個U盤,給醫生說我要把數據拿回去。下去可能還有一個醫生會說,把你的DNA調給我看一下,這可能都是未來的醫療場景。
在這個過程中,我深信互聯網會加速這個過程,因為信息傳遞會更快,讓更多人認知到這個事情。最后,認知的改變可能是信息對稱的結果,更有可能是這個原因。
管理自己的數字生命
這就是我現在和我們的創始人一起創辦的碳云智能的公司想干的事情,這是 我的Logo是iCarbonX,i代表了智能,Carbon就是數字化的過程,X代表了AI和無限的可能。我們立志于建立大數據基礎的人工智能引擎的互聯網交互的管理你的生命健康的公司。我們的口號是“管理數字生命”,未來希望每一個人都有可能來管理自己的數字生命。
怎么管理你的數字生命呢?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阿凡達,大家可能看到過《阿凡達》那個電影,如果你在硅基的世界里做一個生命,你可以讓阿凡達幫你試這個食物,能不能跑馬拉松,能不能喝酒,阿凡達做了這個嘗試,你就可以預測到自己下一段生命和生活方式有什么改變。所以,我們是尋找碳基生命的硅基未來,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可能找到新的科學發現,我們一起共同期待未來有可能實現這樣的人工智能,使每一個人生活的更好。
謝謝大家!
獨家聲明:搜狐財經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并附上原始鏈接。如需更多資料或洽談合作,可致電010-6272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