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互聯網時代,智能化成為技術變革、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5G時代的來臨讓萬物互聯成為可能,產生天量的數據。智能化就是以大數據為基礎,通過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在制造、投資、貿易、教育、醫療、文化、交通、建筑、居住、生態環保等多個領域廣泛應用,給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革命性變化。
因此,智能產業被視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新產業,受到各國政府及各界的高度重視。中國因為在5G技術領域暫時領先以及由于應用市場規模優勢(更多大數據),受到一些國家的打壓。但是,這不能阻止正在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中國發展智能產業。據初步統計,2018年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產業規模可能已經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正在成為重要的新經濟增長點。
劉鶴副總理的演講主要包括兩部分,即如何促進發展以及如何把控發展兩部分。在如何促進中國智能產業發展的部分,他講到了各種因素。首先就是創造良好的產業生態,這種生態包括市場決定資源配置,企業公平競爭,知識產權保護等市場經濟基礎性要求,同時,還提到為智能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公共產品。
其次,是夯實技術基礎。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加強公共數據中心和云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深度學習系統。中國具有數據資源優勢,但在算法和硬件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應該增強原始創新能力,補上短板。
其三,是要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支持適應需求的各類智能產業業態。相比較服務業,中國傳統工業目前信息化程度較低,缺乏智能化基礎,應該大力推進傳統產業信息化,在此基礎上實現智能化改造。而要形成規模優勢,就需要各行業數據進行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只有統一了標準才能產生數據資源基礎為智能化發展提供幫助。
其四,加強人才培養和激勵。劉鶴在演講中提到了兩種人才,即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基礎理論研究的頂尖人才,后者以數學為基礎并涉及交叉學科。中國目前應用型人才在市場作用下發展迅速,但基礎理論型頂尖人才奇缺,因為前者能夠有巨大的短期收益,而后者坐冷板凳且不受重視。因此,在人才政策激勵時,應該也包括對學習階段基礎性人才予以支持。
劉鶴副總理還提到積極構建適應性的法律體系,界定人工智能的設計者、生產者、使用者等權利和義務。要明確政府和市場的合理分工。也就是在市場化基礎上要強化法治化。與此同時,加強國際合作,歡迎世界各國包括美國在內的企業在華投資和經營,堅持在開放條件下推動智能產業發展,反對技術封鎖和保護主義,努力保護產業鏈的完整性。
如何控制智能化的發展是伴隨著人工智能出現與發展緊密相隨的問題,也是近幾年人類關注的焦點。首先,一些科學家擔心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超出人類的控制力,這種前景對人類構成風險。劉鶴認為,智能技術發展要以人民為中心,展現科技向善的力量,更好滿足人類需要,努力提高人類福祉,要提高人類駕馭人工智能的能力,防范技術失控引發的各種風險。
其次,智能技術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會沖擊傳統的就業,這種趨勢已經開始顯現,因為,需要在提高效率與創造就業等方面保持平衡。劉鶴認為必須實施就業優先和教育優先的公共政策,努力縮小數字鴻溝,平衡好兩者的關系。
其三,智能化需要更多數據,但在大規模數據采集的收集、分析和使用時,應該尊重和保護個人隱私,防范和杜絕數據濫用、深度偽造和侵犯個人隱私、泄露個人敏感信息,全面加強法律保護。其四,要堅持維護倫理道德底線。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倫理問題,促進智能產業社會倫理框架建設。
中國擁有發展智能化的一些優勢以及雄心,也存在諸多基礎性要素缺乏等問題。智能化是面向未來的探索和創新,同時又要補上市場環境、信息化、人才、法律等短板,這是一個巨大挑戰,前者主要是企業創造性完成,后者由政府能否盡快提供公共品所決定,政府和企業要同時跑步前進,才能引領智能革命,實現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