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入,它己逐漸進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時代,它給人類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
“智慧農業”又被稱為“智能農業”,是依托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通過部署各類傳感器獲取農作物自身生長狀況、生長環境等重要信息,借助無線傳感網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預警、智能決策,并提供專家在線診斷與指導,使得傳統的農業信息服務更為精準和智能化。
目前,物聯網技術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內容主要包括:農作物自動灌溉與施肥;農作物生長環境的濕度、CO2含量、光照等參數實時監測;土壤PH值及污染情況監測;畜禽的生長狀況追蹤;以及風力、降水量、大氣等生態環境的監測等等。物聯網技術的推廣實施,能有效解決農業信息化發展與技術需求瓶頸問題,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生產及信息化建設邁向新臺階。
例如,美國普渡大學研發的生物納米傳感器,可植入牲畜體內,進行高敏感致病菌的監測,對牲畜可能爆發的疾病感染進行提前預警,大大增加了動物疾病疫情的預知和可控性;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研制的金屬氧化物氣敏傳感器能準備檢測到農作物的成熟度數據,與數據庫比對后能提供最合適的采摘時間。
但是,我國的農業物聯網設備大多存在于現代示范園區,設備的覆蓋范圍較少。設備存在的目的大多是向農民和參觀人員演示設備的功能和先進性,并沒有大范圍投入到實際的農業生產中,也沒有給廣大農戶農業生產帶來可見的效益,更沒有達到提高廣大農民收入的目的。
在我國政府大力支持下的示范園區,政府以不計成本的投資方式建立了示范性推廣設備。新技術的推廣工作目前只是停留在大型的示范園區的示范階段,主要用于各級相關部門領導和廣大群眾參觀,以及科技宣傳工作。如果技術推廣只停留在不計成本式的示范階段,技術的推廣工作沒有實際意義,也很難有進一步的推廣前景。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還會帶動其它行業的同步發展,具有很大的公益性,能夠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這項工作要由政府牽頭來推動,同時還需要政府來進行引導和規范,使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工作能夠健康、穩定的推進。
因此,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要以宏觀需求為引導。政府負責相關規定、標準、政策的制定,同時也要為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社會外部環境。同時,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建設需要極大的投入,國內目前的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還比較低,需要政府繼續加大投入,健全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要加強技術研發、網絡建設。另外,政府還要制定激勵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建設中來,為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建設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