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農業,也稱數字農業或信息農業,是運用遙感遙測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技術,與土壤快速分析、自動灌溉、自動施肥給藥,自動耕作、自動收獲、自動采后處理和自動儲藏等智能化農機技術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第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初具規模。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完全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也基本實現。
第二,信息服務平臺較多,服務方式豐富。全國32個省級、78個地級市和352個縣級農業部門建成了“三電合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農業部建立了網絡中心及數據中心,為全國“三電合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運轉提供較強支撐力。各地農業部門也勇于創新,積極探索“農民信箱”、“12316新農村熱線”和“農信通”等一批新型農業信息服務平臺。
第三,信息資源日漸強大,且高質量信息資源不斷增多。目前覆蓋部、省、地市、縣的農業網站群基本建成,各級農業部門初步搭建了面向農民需求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科技、市場、政策等各類信息。物聯卡之家統計,我國農業網站數量達31000多家,其中政府建立的有4000多家。農業部相繼建設了農業政策法規、農村經濟統計、農業科技與人才、農產品價格等60多個行業數據庫。
第四,信息服務組織體系基本完善,服務效率增強。全國100%的省級農業部門設立了開展信息化工作的職能機構,97%的地市級農業部門、80%以上的縣級農業部門設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機構,70%以上的鄉鎮成立了信息服務站,鄉村信息服務站點逾100萬個,農村信息員超過70萬人。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物聯網產業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廣大的市場潛力,將有效促進信息產業升級,并在未來的產業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物聯卡之家推算,物聯網業務規模未來將以萬億元計算,到2020年,達到甚至超過互聯網業務規模的30倍。但我國物聯網產業尚處于產業發展初期階段,物聯網相關的技術、標準、應用、產業、服務還處于摸索實踐過程,產業利潤的獲取主要集中在設備制造、系統集成、網絡運營以及平臺供應,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在建設基于物聯網的農業信息化過程中,要切實考慮農民的實際利益,統籌考慮各個影響因素。發展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需要政府、農民、資本、科學技術等多個方面的投入,在建設的過程中,尤其是初期,必須從全局的層面上對工作進行統籌安排,調動社會力量的參與。同時,對于農民利益的關注,應同時考慮其當前和長遠利益,明確發展思路,致力于實現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