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近4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轉變,逐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物聯網被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因此,物聯網產業的直接經濟效應是顯而易見的,此外,物聯網產業高技術滲透性和高產業關聯性的經濟特征,使其通過技術滲透、產業融合,解構傳統產業,融合不同的行業,以提高傳統產業的附加值,達到產業結構優化的目的。由此可見,物聯網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能夠帶來極為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
從物聯網產業的“滲透性”來講,物聯網產業滲透性極強,物聯網技術應用正逐步滲透到傳統產業中,精細農業、工業4.0、智慧服務業都是物聯網技術應用的新形式。隨著物聯網與其他產業的產業融合不斷深入,三大產業間的界限將逐漸模糊,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將大大提高。各種經濟活動通過物聯網形成了資源共享、相互聯動,各經濟領域的依存度逐步增加。在開放自由的物聯網環境中,資源稀缺性被淡化,物聯網產業塑造了節約型經濟社會。信息化技術縮短了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相互銜接的時間滯差,加快經濟活動的反應和反饋速度,實現物聯網產業的快速滲透。
同時,物聯網產業具有明顯的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特征,表現為產業發展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人員進行感知元件設計與研發、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一設及軟件系統開發,但是后期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時平均成木開始出現下降,因為此時產品復制成木極低,同時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其服務成本也大大降低。這種高固定成木、低邊際成木的成本結構具有巨大的規模經濟效應。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目前,物聯網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如: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物流運輸、環境監測保護及農業等方面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甚至部分優質產品己經進入國際市場。但是,我國傳感類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市場化嚴重脫節,傳感器靈敏度達不到物聯網發展所需要的高度,另外設備的小型化和智能化仍然是物聯網難以克服的技術難題,造成了我國物聯網產業較高的成本和較高的推廣阻力,所以,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遇瓶頸難以做到普及的應用。
但與此同時,物聯網的發展現狀表明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并且存在著諸多挑戰。因此,物聯網的發展代表了整個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在目前經濟新常態調結構促改革的宏觀背景下,我國政府應大力發展物聯網產業并力求實現其規模化以尋求新的強調質量和效益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