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其刺激經濟發展的潛力是巨大的,同時也會為各國社會運行平臺的智能化做出貢獻,從而使國家的抗危機能力得到提升。FORRESTER是美國的權威咨詢機構,據該機構預測,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和人與人間的通信業務之比到2020年將達到30:1,這就意味著物聯網產業發展規模是互聯網的30倍,因此“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之稱物聯網當之無愧。
日本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島國,自然資源緊缺,但卻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這有其固有的基礎、特殊條件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同時也受益于它每次都緊跟住了世界信息改革的步伐。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率先掀起了全球性互聯網革命,日本始終緊緊追隨美國。90年代后期開始,日本更全力以赴追隨美國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發展。然而,隨著2000-2001年發生的美國IT泡沫的崩潰,這一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日本驟然間失去了應該追隨的信息通信技術技術經濟范式。于是,日本重新思考,開始挑戰性地創建了泛在網范式。“范在網”除了有線光纖網絡之外,還可以通過綜合地、均衡地完善無線寬帶網、數字化廣播、智能交通網,以及RFID或傳感網絡等實物網絡,從而實現“隨時隨地、什么都可以上網”的靈活的ICT使用環境。為確保日本在信息時代的國家競爭力始終位于全球第一陣營,日本政府大規模推動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發展“智慧泛在”構想及泛在網相關產業(在戰略就是物聯網戰略)日本的泛,連續提出了e-Japan、u-Japan、i-Japan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吸取教訓,逐漸調整科學研究發展策略,加強基礎研究工作,努力致力于信息技術的自主開發道路。從“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隨著時代的變化,日本的信息化建設實現了“三級跳”,其中城市交通、衛生醫療、智能家居、環境監測、災險預防等方面是其物聯網發展的重點方向。同時,日本對近期可實現、有較大市場需求的應用給予政策上便利,對于遠期規劃應用,則以國家示范項目的形式通過資金和政策支持吸引企業參與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積極探求符合我國國情實際的物聯網商業模式是我國發展物聯網產業的根本。物聯網產品在市場上推廣,需要合適可行的商業模式作為支撐。但是目前為止,我國并未發掘構建出穩定的并且適合我國市場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一直處于探索與磨合階段。各個領域完善度的欠缺是正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我國物聯網產業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特征,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利益分配模糊不清,如果不能有效解決終端制造、開發應用、運營網絡和最終用戶等參與主體的利益分配問題,商業模式的持續性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同時市場整體規劃意識與協調機制薄弱,難以形成產業集群和合理分工也是商業模式缺乏成熟的原因之一。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多元化是今后發展的方向,需推動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應用創新,使物聯網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間達到從技術實現到用戶體驗的真正轉變,從而使得物聯網的發展模式更符合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原則。
雖然我國情與日本相差甚遠,但中國在當前的發展中,遇到了諸多曾在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出現過問題,比如資源制約、環境污染、人口老齡化等。一方面如何提升經濟增長速度,一方面如何克服快速增長過程中發生的諸多問題與矛盾,我們可以學習日本的經驗和教訓,最終實現積極引進、改良消化和自主創新的道路。這對于我們當前的經濟建設和物聯網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