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上看,歐盟、美國、日韓等國都十分重視物聯網的技術研發,并且己做了大量研究開發和應用工作,己為物聯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技術環境。首先,國外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傳感技術、通信技術和標準方面較為成熟,規模較大,整體產業鏈要比國內成熟。其次,國外電信運營商并非處于絕對的壟斷發位,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較為激烈的競爭,也刺激了更多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以及更多商務模式的推廣。最后,國外的物聯網已經在很多領域幫助企業在節能減排、提升企業運作效率、降低企業運作成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開始向關注民生、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等方向發展。
而在國內,雖說我國技術和標準與國際基本同步,但大部分技術領域還是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以跟隨為主,并且由于部分技術領域沒有掌握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所以,從技術環境來看,我國還稍有欠缺,需要繼續培養。
另外,物聯網技術發展的各項環境并不是獨立存在、自行作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宏觀體系,共同發揮作用,推動著一個個創新技術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從全球來看,凡是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的國家和地區,在這些方面的支撐環境是較為完善的。因此,對物聯網發展環境的比較研究就顯得至關重要。
國內最大的物聯卡交易平臺:物聯卡之家(whsspr.com)指出,我國的物聯網科技支持指標在東部和中西部兩大區域物聯網產業發展過程中作用均排列世界的末位。這說明我國科學技術對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并不明顯,物聯網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較弱。我國應努力攻克關鍵技術難關,將物聯網理論技術運用到實踐中去,提高物聯網產值,促進物聯網發展。因此,要緊抓產業技術創新,堅持技術創新引領物聯網產業發展。物聯網技術的高技術性十分明顯,只有牢牢把握技術創新,產業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1、要保證物聯網技術創新資金投入。物聯網技術創新具有高風險性與資金密集性,私人資本在物聯網產業盈利模式清晰之蒯良少或根本不會進入研發領域,因此,要充分發揮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政府參與技術創新是由技術創新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決定的,技術創新一般來說具有外部性、不確定性、稀缺性和收益晚期性等特點。物聯網企業技術創新的特征益發明顯。其中的基礎創新和基礎研究,成功的概率極低,風險大,政府適當的扶持對企業是非常重要,特別是發展初期。同時,外部性使得技術創新成果具有公共產品屬性,政府應當適當補償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成本或損失,使研究人員愿意進行物聯網技術的潛心研究。要發展和完善風險投資。政府在產業發展初期可以進行大規模投入,但是產業要發展終究要遵循市場規律,靠自身努力解決資金問題,因此,風險投資是必然選擇。國家要營造良好的物聯網風險投資制度環境,在政策上向物聯網風險投資傾斜。
2、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創新技術創新的組織、走制度創新之路。物聯網技術不像以往的單一技術,而是一系列技術組合而成的技術群,需要資金多、人才質量高,走協同創新的物聯網產業創新之路是可取的選擇。緊緊圍繞技術協同創新過程協同與行為協同的模式,構筑多學科的協同創新平臺,探索物聯網協同創新體制,構建人性化的協同創新機制。
3、把握關鍵技術和創新重點。準確把握目前及未來物聯網發展的關鍵技術至關重要。物聯網系統簡稱C3SD,是由計算、通訊、感知、控制、數據海五大技術模塊組成。上述任何一個模塊都是以以往的技術作為創新的基礎,但是大膽創新才是物聯網技術的關鍵。例如,感知層的射頻識別技術,超高頻和微波RFID技術、傳輸層的多個無線接入環境的異構性、共性技術中的分布式、動態的全球物聯網系統架構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