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經濟行為的主體,以盈利為目的,一切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利潤。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終極目標是追求企業效益最大化,逐利性猶如一只看不見的手控制著企業的行為,它是產業供應鏈節點上企業選擇協同的源動力。哈肯指出:“利潤是產生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因此企業主體的逐利行為成為引導產業協同發展的內在契機。
在既有資源下,產業系統內部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產生正向作用,這種系統間的正向作用對各部分作用之和產生協同放大的效果,使系統整體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總和,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進而推動產業系統向有序方向發展,協同作用發揮越充分,則有序化程度越高。產業系統協同發展能以更低的代價,更少的人力資本、研發資本投入獲得同樣的效用,甚至是更高的投入效用,對成本投入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物聯網產業鏈較長,各行業各部門若處于相互隔離狀態,則會導致信息流動不暢,對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反應遲緩,增加產業發展風險。促進物聯網產業協同發展,能大幅度降低各行業系統間的摩擦,提高發展運行效率。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一般遵循“科學發現一技術發明一產業化”基本路徑。從路徑選擇來看,各國都非常重視戰略路徑的選擇。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物聯網發展將在其己經較為發達的信息化基礎上,進行更智能化的升級,并開展相應產業和應用調整。這是一種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市場開發的“長線”物聯網戰略發展路徑,不僅搶得了信息技術發展的先機,而且,還不斷地實現了新的技術飛躍,引領著信息技術革命的潮流和發展方向,掌控著信息技術國際標準制定權。而中國的物聯網的發展仍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進一步深化,尋求在此基礎上進入新的高度和實現新的跨越,最終完成需求為導向的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國內最大的物聯卡交易平臺:物聯卡之家()指出,從技術路徑來看,美國很早就在開展智能塵埃、智能物體、微機電系統、無線傳感器網絡、微傳感器網絡、GPS、RFID、紅外等技術的研發,這些都是物聯網要用的重要技術。而我國政府制定的規劃和信息技術發展的規律,是將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技術進展分為基礎期、成長期、成熟期和運行期等四個階段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和技術發展,確定符合時代特點并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發展戰略,最終實現趕超發達國家,努力縮小經濟和技術上的差距目標。因此,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不但直接對產業競爭力具有促進作用,并且通過調節其他因素間接對競爭力起著較強推動作用。
從國外實踐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森德拉拉簡對美國鋼鐵業的關稅保護水平進行了計算,從而得出:1872-1889年,美國的有效關稅水平極高,稅率平均值為89.9%,1890-1913年,有效關稅率在30%-40%的低水平,平均值為16.8%,1872-1889年是美國鋼鐵業的成長期,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美國政府的保護政策在鋼鐵業發展初期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應該通過制定政策、提供資金、大力建設基礎設施等辦法扶持物聯網產業發展。
而目前盡管國內有些地方物聯網產業發展趨勢良好,但是較多地區還沒有制定相關的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全區域缺乏一個“頂層設計”,但物聯網技術作為對經濟滲透性極強的技術,每個區域只有早一些謀劃才好。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不可忽視物聯網產業發展早期,政府可以通過政府采購解決物聯網發展的市場問題,從而促進物聯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