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具有三個特征:一是透徹的感知和度量,即能夠利用RFID、傳感器、EPC(產品電子代碼)等隨時隨地獲取物品相關信息;二是泛在的接入和互聯,通過將運營商的電信網和互聯網進行融合,能夠把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到網絡中;三是深入的智能分析與控制,利用模糊識別、云計算等新興智能運算處理技術,對海量信息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化的在線監測和控制。因此,物聯網可看作有三個層次:底層是感知數據的感知層,中間層是負責數據傳輸的網絡層,最上層則是針對各種應用的應用層。
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全國物聯網產業發展布局己初具規模,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從總體情況看,現階段我國物聯網產業布局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制約著我國物聯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從宏觀上看,我國各地區經濟空間差異明顯,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直接導致了全國物聯網產業布局的不平衡。從總體上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經濟基礎較好,物聯網產業發展較快,產業基礎深厚,區位條件優越,物聯網技術應用需求相對較多。而廣大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基礎相對較差,相關的應用需求較少,其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也相對較慢。所以物聯網產業的基礎設施總體規模、應用需求等指標在全國范圍內存在較大差距,從而使物聯網產業布局在我國現階段呈現出不平衡現象。
從微觀上看,我國各地物聯網產業園區普遍存在規模小、效能低,產業空間集聚水平不均衡等問題。雖然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的物聯網產業固定資產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高的比重,產業集中度也相對較高,但從世界范圍內來看,仍然處于較低水平。物聯網產業屬于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產業規模效應能夠將投入在各個要素的環節費用實現有效的分攤;合理的經濟規模可以使我國的物聯網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實現利潤最大化,從而取得競爭優勢。目前我國的物聯網產業園區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規模經濟效益差,產業聚集效果不明顯,競爭力不足,從而導致物聯網產業集中度偏低,資源無法合理的集中利用,無法有效地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直接影響了物聯網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創新能力,出口創匯、招商引資能力偏低,產業發展前景受到嚴重制約。
從產業鏈角度看,我國物聯網產業基本形成了由芯片設計制造、傳感設備制造、系統集成、網絡運營、軟件及應用開發等環節組成的產業鏈;其中,傳感設備制造企業和系統集成企業數量較多,芯片設計制造、軟件開發與應用等環節相對薄弱,產業發展布局不平衡,相關技術研發水平和標準制定工作比較落后,系統集成商多使用國外軟件、芯片等產品,產業發展布局仍處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
國內最大的物聯卡交易平臺:物聯卡之家(whsspr.com)指出,物聯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涉及到了一切與“物”有關系的行業。對物聯網產業鏈中相關企業來講,發展物聯網產業不僅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熟,同樣促進相關產品的多元化發展。物聯網巨大的發展空間有助于企業產品技術的研發,因此只要緊緊抓住客戶的需要,把自身的產品經營逐步地滲透到各個領域中,擴大范圍經濟的規模,推進與各行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不僅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并且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
同時,差異化優勢的創建需要企業明確認識到自身優勢,牢牢抓住外部機會,通過技術的研發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目前我們國家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受到國家鼓勵,并給與很多政策支持,因此對于企業而言,要抓住這個機會,加強同其他企業的交流合作,共享資源,充分掌握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不斷發揮自身優勢,構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產品和服務體系,以此獲得差異化優勢。物聯網產業作為新興的、具有廣闊發展空間的信息化產業,完善其相關產業鏈,可以幫助企業明確自身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通過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減少成本,提高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