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 7 月 23 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工信部也就攜號轉網等熱門話題進行了解讀。
為什么要推動攜號轉網?
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聞庫表示,長期以來,移動電話號碼是各個通信公司為用戶提供服務的重要標記,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號碼,例如大家可能熟悉的移動有 139,聯通有 186,電信有 189 等。經過電信體制改革,我們國家通信市場已經基本形成了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充分競爭的格局,每家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各具特色,吸引著不同需求的用戶群體在網間流動、更換提供服務的運營商。
聞庫表示,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升級,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手機號碼已經不僅僅是通信用戶標識了,而且廣泛運用在各行各業的互聯網當中,成為網絡運行空間的 “身份證”。用戶更換手機號碼不僅需要很高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還可能引發財產及安全風險。攜號轉網就可以來化解這些矛盾,用戶可以在號碼不變的情況下,選擇為其提供服務的運營商。
攜號轉網的目標是什么?
讓用戶能夠實現 “攜得了、轉得快、用得好”。
根據工信部此前印發的《關于 2019 年信息通信行業行風建設暨糾風工作的指導意見》,除了要求三大運營商加快網絡改造和系統建設、積極開展網間聯調聯試,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在全國實行攜號轉網之外,《意見》還進一步指出,深化攜號轉網業務規范辦理,不得擅自增設辦理條件、人為設置障礙,不得利用攜號轉網實施惡性競爭行為。
攜號轉網需要哪些工作?
聞庫表示,從全面鋪開的角度來說,攜號轉網要妥善應對數據量龐大、涉及面甚廣的兩大挑戰。為此,工信部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對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網絡和運營系統進行必要的改造。我國有接近 16 億移動用戶(根據工信部在近日發布的 2019 年 1-5 月通信業經濟運營情況報告,截止 2019 年 5 月底,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 15.9 億戶),對近 16 億移動用戶的運營系統進行更新,如此大規模的工程,從世界角度來看是前所未有的,需要做很多復雜細致的工作。
二是要對銀行、保險、證券以及在互聯網企業等第三方平臺進行同步改造,手機號碼廣泛應用在各行各業的信息應用當中。要維持原有應用不受影響,需要各行各業應用系統協同配合,確保用戶“攜號轉網”后的使用體驗。
攜號轉網要面臨哪些挑戰?
就這一問題,工信部表示,我國移動用戶規模巨大、網絡復雜,攜號轉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說網絡建設和系統升級改造,光是建設完成后的測試項目平均每省份就有近萬個。像我國這樣擁有如此大規模的網絡和用戶的國家實行攜號轉網,尚屬首次。
攜號轉網前期工作的焦點和難點在于,我國約有 450 萬移動應用 APP,其中有相當多的應用都采用了手機號進行認證,這就要求不僅號碼轉,第三方服務也要跟著轉。目前,很多的行業短信和第三方服務已能夠實現攜轉,但確實還有相當數量的第三方 APP 跟不上,這也是攜號轉網在全國推廣階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云勇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攜號轉網涉及面廣,復雜程度高。不僅運營商需要改造網絡、IT 系統、業務平臺和用戶數據庫,運營商之間的聯調聯測,更涉及互聯網公司相關服務的同步實現。運營商將在主管部門的統籌安排下深入落實各項工作。
他表示,在試點過程中還發現了很多非技術性問題,比如運營商之間的結算、如何建立可實現全網數據同步的第三方集中數據庫系統等,需要推動行業甚至包括互聯網公司同步實現。另外,有些嚴重影響用戶感知的問題需要解決,如短信驗證碼無法正常接收、用戶無法通過第三方平臺正常繳費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在攜號轉網過程中遇到的難點。
另外,有中國移動內部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攜號轉網在技術上并不是難題,但攜號轉網是一項系統工程,還涉及金融、互聯網等企業,需要工信部牽頭進一步完善攜轉后的用戶體驗。
目前攜號轉網的進展如何?
對于這個問題,聞庫表示,為了落實好攜號轉網工作,今年 “兩會” 后,工信部第一時間組織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和中國鐵塔公司制定了系統建設改造、聯調聯測、提供服務“三階段”的工作時間表,部署在全國推進“攜號轉網”工作。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動當中,5 個試點省市(分別是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共完成了 230 萬用戶的攜號轉網工作。
就自身而言,三大運營商也正在就攜號轉網項目進行緊鑼密鼓的工作。
比如說在 2019 年 6 月初,中國移動發布了《中國移動 2019年攜號轉網項目設備集中采購——單一來源采購信息公告》,其中,華為、中興、諾基亞、愛立信等多家公司中標;中國移動在這份公告中指出,本次集中采購將改造 290 套現網 HSS/HLR,改造 197 套現網短信中心,改造 150 套現網短信網關,改造 51 套現網彩信中心,改造 329 套 VPMN SCP,改造 4 套廣東關口局融合 MGCF,建設 55 套 NP MSC 和 52 套 NP HSS/HLR——從中也可以見到攜號轉網工作之復雜。
當然,在中國移動之外,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也針對攜號轉網有相似的采購動作。按照此前公布的計劃,8 月底前,三大運營商完成立項、采購、網絡和系統改造、網內測試等工作,具備網間聯調聯試條件,信通院完成集中業務管理系統建設改造,并同步建設網絡安全保障設施。
到 10 月底前,各運營商、信通院將完成全業務流程聯調測試,具備系統割接上線條件。11 月 10 日前,各運營商、信通院完成系統割接上線,做好系統定級備案、風險評估、符合性評測等網絡安全相關工作,具備向用戶提供“攜號轉網” 的服務能力。
工信部接下來將如何保障攜號轉網的實施?
針對這個話題,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聞庫表示,工信部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保證攜號轉網的實施:
一是在全國系統建設改造完成后,組織開展全國聯調聯測工作,確保系統運行符合規范要求。
二是制定管理辦法。目前,已經起草完成了《攜號轉網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攜號轉網的服務辦理條件、業務流程、服務規范等內容,近期將會按程序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三是要加強與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溝通,共同推進銀行、保險、證券以及互聯網企業等第三方平臺進行同步改造,確保用戶“攜號轉網”后的業務體驗。
四是組織開展監督檢查,確保健康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攜號轉網最終何時上線?
此前,相關部門已經明確了攜號轉網服務提供的時間表:9 月 20 日前,天津市、海南省、江西省、湖北省、云南省完成試驗,按照攜號轉網管理政策正式提供服務;11 月 10 日至 25 日,其他 26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攜號轉網服務上線試運行。而到了 11 月 30 日前,全國范圍內正式提供服務。
而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云勇也表示,盡管存在種種困難,但是 “11 月底肯定可以如期上線” 。
總結
攜號轉網無疑是今年我國移動通信領域的一個重要事件,不過它的影響力其實已經超脫了用戶自主選擇運營商服務的范疇;某種程度上,這一服務是為了方便我國用戶在移動互聯網生態下實現以手機號碼為載體的數字身份確認——正如工信部所言,手機號碼已經成為網絡運行空間的 “身份證”。另外,攜號轉網的實現,也將會意味著我國在這一事項上跟上國際上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步伐。
由此,我們期待著 2019 年 11 月 30 日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