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C114求證,中國電信工作人員表示集團層面確實聘請了以上六位首席專家,但是具體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內容尚未可知。也就是說,這是繼授入韋樂平為“中國電信科學家”之后,中國電信的又一大動作。如此頻繁聘任“科學家”、“專家”,這是在過去從未有過的現象,這表明中國電信對研發和技術工作愈發重視。
眾所周知,通信行業屬于技術密集行業,但是此前運營商普遍重視市場多于技術。如今,中國電信頻繁聘請集團內部高精尖技術人才,讓人不禁想是不是為了即將到來的5G。不同以往,5G的網絡結構復雜,涉及網絡重構、SDN、NFV、網絡云化等等技術,要想實現5G領先,必須先要跨過這些技術門檻。顯然,對待5G這個特殊“情況”,中國電信使用了特殊的“手段”。這是中國電信首次打破現有部門壁壘,對集團各個領域技術人才進行統一管理和聘任。
集齊七位專家
日前,中國電信下發文件,稱“經研究決定,授予韋樂平同志‘中國電信科學家’稱號”。資料顯示,韋樂平今年73歲,曾任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兼北京研究院院長,現任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常務副主任、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
在通信行業,無人不識韋樂平,作為通信行業的常青樹,韋樂平一直站在行業的最前端,從寬帶網到移動網、從人工智能到云計算,他無所不知,而且其發表的言論被通信人視為金科律令,可以說是通信屆的泰斗級人物,因此被中國電信授予中國電信科學家的稱號也是實至名歸。
繼韋樂平之后,中國電信又聘請了六位首席專家畢奇、呂子平、江峰、李俊杰、唐宏、黃云飛。雖然他們都來自于通信行業,但是卻研究不同的細分領域,例如中國電信研究院總工程師畢奇,他更關注于5G覆蓋與部署問題,如何低成本的部署5G網絡?如何又能更好的利用好5G網絡,是他思考和需要解決的難題。另一位專家李俊杰則更側重于光傳送網OTN技術, 5G承載網絡架構相較4G的變化將不僅僅體現在光纖需求劇增之上,對核心網、中傳/回傳、前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李俊杰是解決這一領域難題的專家。
從此次聘請的首席專家可以看出,中國電信在5G領域的決心和野心。但也要看到運營商正面臨“人才荒”這一困局。部署5G不僅需要人才更需要不同領域的人才共同協作。從運營商網絡研發的角度考慮,需要擺脫過去對“單純的規范和規劃”層面的路徑依賴。通過自身能力的培養和人才的引進相結合,快速掌握自主開發和創新的能力,否則5G也只是現有設備廠商重新洗牌的工具,無法真正成為運營商涅磐的武器。
打破部門壁壘 召喚5G早日到來
傳統的網絡技術研究只需要科研人員精通某一網絡技術領域即可,如光網絡、IP等。涉及的研究工作包括標準跟蹤,通過與廠商交流和測試了解設備實現情況,研究并提出網絡部署方案,進行現網試點等。
但是5G不同,這是一個需要多部門協同的網絡。自主研發和對網絡能力的快速迭代,是以運營商研發工作深度嵌入生產和運營的環節為前提,同時5G網絡具有永遠BETA 版的屬性,也要讓網絡的運營維護需求盡快反饋給研發工作。
也就是說,開發和網絡運營之間的高度協同,才有可能在完成高頻率部署的同時,并提高生產環境的可靠性、穩定性、彈性和安全性。而這必然對于當前運營商現行的“以研究院為主研發,以現網部門為主進行運營”的相對隔離和長鏈條的機制,提出了挑戰。
因此,運營商有必要盡快推倒現有部門壁壘,對研發和運營模式進行重新梳理,向互聯網運營者看齊,改變前后端的界限,建立起研發運營合一的團隊和機制,在鼓勵前端主動尋求網絡開發需求的同時,更需要積極鼓勵后端實施網絡能力的轉化,從而真正作為對網絡部署的保障和落實。
而中國電信正在建立這樣一個團隊,研究院與現網部門之間不再有藩籬,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相互協作,共同努力。對于中國電信而言,不同技術領域之間也不再有界限,這樣更好地解決溝通的成本和效率問題,更重要的是,加快了5G技術研發和網絡部署。對于這些專家而言,不再桎梏于自己的領域,可以拓展眼界,也有了更好的發揮自己能力的平臺。對于通信行業來說,有了這樣一個專家團隊,不僅僅能解決中國電信自己的難題,還能為行業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可謂是一舉三得。
5G時代即將來臨,但是重視人才和技術什么時候都不遲,中國電信此舉為行業樹立了榜樣,相信將會有更多的專家和學者將會投身其中,為我國的信息通信行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