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對于我們來說,不僅僅在視覺上給我們帶來美觀的體驗,它還能承載車輛負載、人群重量、承受地震荷載、具有絕對的高溫與低溫。那么橋梁給我們帶來諸多好處之外,風險也難免存在,多年的車輛碾壓導致橋梁容易損壞。比如8.24哈爾濱陽明灘大橋倒塌事件,四輛大貨車墜橋,導致3人身亡5人受傷。這樣子類似的案例,相信許多人也都聽過把!為了能讓橋梁更加堅固,物聯卡把建設智慧橋梁這一想法加入方案之中,那建設智慧橋梁要用什么物聯卡?
記者在實驗室內的南京市長江大橋及隧道健康檢測數據中心看到,一排大屏幕正實時播放著各座橋梁的圖像,下面則是像心電圖一樣的波紋。工作人員隨手點開南京二橋結構健康檢測系統,屏幕上跳出二橋的模擬圖,橋身上一個個圓圈閃爍,一旁的近景畫面則顯示,這些圓圈都是一個個小盒子,相當于兩個手機屏幕的大小。
盒子里裝的就是提前布設的傳感器,波紋是它實時捕捉的信息。包括環境信息,比如當時橋上的風速、溫度、車輛負載等;結構信息,比如橋面變形情況、斜拉橋的索力等。一旦捕捉到的數據超過預先設定的數值,系統就會自動報警,然后工作人員根據信息判斷,給負責橋梁的管養人員下達指令。比如雨雪天,橋面接近0℃時報警,通知管養單位撒融雪劑;夏天超過60℃,下達的指令則是灑水降溫。
不過,這些都還是普通“小毛病”,一旦生“大病”,就會對整個橋梁結構產生不可逆的破壞。據介紹,2008年南京遭遇大雪,當時長江三橋一側橋面積壓大量車輛,另一側則空空蕩蕩,導致兩側橋面高度差達到60公分,幸好系統及時報警并處理,沒有對整個橋體造成結構性傷害。
據介紹,目前全省橋梁基本安裝了健康檢測系統,而在交通部每5年一次的全國橋梁大體檢中,江蘇橋梁的健康狀況已連續兩次排名第一,堪稱“最健康”。
為了讓系統更精準捕捉橋梁的健康信息,這幾年,實驗室的專家們為這套健康檢測系統研發了不少秘密武器。比如,混凝土橋面常常會出現裂縫,有些裂縫只有在車子經過的時候才張開,人工巡檢很難發現,而分布在橋身的傳統傳感器只能捕捉周邊0.5米范圍內的裂縫,實驗室和東大合作,研發分布式技術,將傳感器捕捉范圍擴大至2米,目前這一技術已在蘇通大橋試用。
橋梁斜拉索一般包裹在各種防護材料中,其中的拉絲一旦斷裂,外表很難發現,時間一長,就會對橋梁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實驗室和華中科技大學合作,研發了索蝕斷絲無損檢測技術,利用磁性機械波自動檢測。這種機械波遇到缺陷會有回波,技術人員對這些回波進行捕捉并分析,從而判斷斜拉索內部是否有斷絲。張宇峰透露,目前南京長江大橋正在進行為期27個月的大修,實驗室專門為這次維修設立了材料實驗室,負責檢測維修所需的所有材料,為此,實驗室專門抽調了一批技術人員駐扎現場。實驗室的專家們還打算將無人機、機器人等技術引入橋梁檢測,更高效率確保橋梁健康安全。
橋梁的壽命一般為一百年左右,如果不為橋梁裝上健康監測系統,意外將很難避免,移動、聯通、電信物聯卡致力建設智慧橋梁的道路,智慧橋梁物聯卡能實時捕捉橋梁信息、環境信息、假若橋梁的狀況有什么變化,系統就會自動報警,智慧橋梁物聯網卡還安裝健康檢測功能,讓一些不容易被人察覺的細節智慧橋梁物聯卡將能及時發現。如此以來,大大保障來往車輛的安全及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