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86177077
9:00-17:00(工作日)
地圖,這個名詞在我的知識體系里一直以來都很穩定。我幾乎從未考慮過這個詞的概念、外延以及意義有什么問題。最多,讓我給地圖下一個詩意的定義,我會說,地圖標注就是大地的印象。我們把豐富的信息抽象成符號,把符號標注在二維的平面上,從而獲得行走的自由、判斷的方向和過去的記憶。 所以,我以為一幅地圖的目的,就是極盡所能的準確、精確和明確。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的內容,足以顛覆了我對地圖的這一定義,并從我的知識體系里抽出了這塊曾經堅固的石材。 地圖的本質,并不是客觀世界的摹寫,而是某一個文明,在某一個時代,借助某一個制圖者之手進行的世界觀的呈現,地圖是法度,地圖是國際或國內社會全部秩序的呈現。 我們一般都會拿科學性準確性的標準來想象和評價一幅地圖,但在當代,即使是普羅大眾也能憑借維度的簡單知識,知曉地圖永遠不可能達到足夠的準確。因為,人類能認知的世界是三維的,在物理學那里甚至還存在更高維度,而地圖往往是二維的。從三維到二維,我們永遠不可能達到足夠的準確性,也就無法達到足夠的科學性。 《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共選取了世界范圍內從古至今的十二類地圖。每一類地圖,都反映出一個不同的角度。這幾乎窮盡了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法律、政治、科學、軍事、資本主義等等。 譬如科學。這也是關于地圖最為持久的力量。本書第一章《科學》重點描述了托勒密《地理學指南》的片段與思想,托勒密撒下一張用抽象的幾何學和天文學永恒地理以及對經緯度的測量定義的網,罩住了整個世界。不管今天如何評價托勒密的得失,他關于經緯度、圓錐投影等的知識,確實和當代地理學科學一脈相承。 譬如宗教。本書主要以赫里福德的《世界地圖》考量了基督教的世界觀和宗教觀。這個地圖大約繪制于1300年,繪制在一張巨大的獸皮上。作者說,這是近800年來保存完整的同類地圖中最大的一幅,以百科全書的形式呈現十三世紀基督徒眼中的世界形象。關于這幅地圖,學者已經寫下了多部著作,對于我們這些普通讀者,則抓住一點足夠:這是一幅反映《圣經》文本的宗教地圖,它包括位于中央的《圣經》地名,當然包括了巴別塔、索多瑪,包括了四周撒旦的軍隊和距離耶路撒冷很是遙遠的奇怪種族,地圖最頂端是末日審判的圖像。總之,這幅地圖反映的是當時普通人的觀念,它是宗教的,但也是現實的。 譬如大航海時代。本書從地理大發現全球貿易的興起和寬容多個主題予以回應,所展示的多幅地圖,已經透露出大航海時代的時代精神,包括冒險主義、物質主義和隱約的對全球主義的渴望。 譬如政治。本書重點從兩個角度來論述地圖和政治的關系。其一,是民族國家的興起,當地圖旨在呈現出一個國家的版圖、疆界、首都和統轄范圍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民族國家的逐漸形成,領土不定的封建列國向寸土不讓的民族國家轉變了,效忠于貴族的農民向忠誠于法律的公民轉變了。事實上,清末以來中國地圖的轉變也是遵循此一邏輯。在今天中國的網絡上,愛國者們常常拿著地圖來對比領土的得與失。 在歐美的殖民時代,以麥金德為代表的地理學研究根據地圖建立了地緣政治的概念,這個英國人的觀念一下子融入到19—20世紀的國際政治和殖民主義狂潮中,也間接推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納粹黨的蠢蠢欲動到冷戰鐵幕的徐徐落下,都能找到地緣政治這一地圖衍生出的政治思想,而地理學從此和政治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甚至直到今天,在知乎、天涯、超級大本營、FT、烏有之鄉等各類國內姿態各異的論壇里,到處能看到最普通的中國人都能從左或右的角度來分析一帶一路、中美沖突、第一島鏈等等地緣政治,可見淫浸之深。 總之,本書通過十二類地圖的十二個角度,充分表達了地圖作為世界觀的摹仿物的屬性。當然,在諸多屬性中,我個人認為,在當代,地圖的政治屬性是地圖最為重要的屬性。 在《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里,對古代中國地圖的探討只是十二類角度之一,即帝國視角,或者說是東亞的天下視角。作者重點探討了在古代中國地圖,特別是14—15世紀朝鮮官員權近繪制的《疆理圖》的副本,因為這是東亞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而且最早同時呈現出中國、朝鮮和日本乃至部分歐洲的地圖。本書主要研究了這幅地圖所表現出的東亞政治秩序,也就是以中國大陸為中心,朝鮮、日本為附庸的朝貢體系。 因此,倘若作一結論,那就是:中國古代的地圖既是史學的,也是經學的,最次才是科學的,也不必要和科學掛鉤或片面強調其科學性,承認其實用性既切近古代地圖應用的實際,也并不損害中國古地圖的歷史地位。
標簽:六盤水 白山 荊州 催收 柳州 巴中 寶雞 貴港
上一篇:制作廣州單車道如何在地圖上標線路圖
下一篇:出行入駐百度地圖查看霧霾地圖PM2.5值
Copyright ? 1999-2012 誠信 合法 規范的巨人網絡通訊始建于2005年
蘇ICP備15040257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