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86177077
9:00-17:00(工作日)
超過10萬輛共享單車蜂擁而至,廣州越來越多市民騎在路上,同時越來越多人也體味到騎車真難:上一秒鐘,你可能騎在江邊欣賞風景,覺得自己和城市融為一體,下一秒鐘,你眼前可能就是一條斷頭路,必須掉頭穿越一個機動車停車場,然后才能回到如何在地圖上標線路圖。 騎車有多難?我們跟隨騎友徐建輝的足跡,從他家騎到工作單位感受逆行的冒險和與汽車為伍的膽戰心驚。 騎行路況有多差?我們用腳丈量廣州城區,記錄13個騎行難的奇葩景象。 為什么會這樣?我們與規劃專家探討緣由,7434平方公里的偌大廣州,應該擁有怎樣的慢行戰略規劃,又應該如何落地,才能讓城市發展和市民幸福達到一個最大公約數? 道路應該更多地屬于騎車的人還是開車的人?如果二選一,你的答案是什么? 一直為自行車路權呼吁的N G O組織、廣州拜客會說,廣州應該變成單車友好城市的樣子;廣州市政協常委、房地產開發商曹志偉會說,從交通功能定位看,自行車不是主角,連配角都算不上、最多是打醬油的,對解決最后一公里起到補充作用。 不同的社會角色與理念,決定了截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傾聽各方聲音,反思現狀,廣州的慢行系統最大癥結在哪里?應該怎么做才算符合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應該怎么做才讓城市擁有更加可持續的未來?你的思考又是什么? 對于路權分配,你有什么建議?慢行交通系統,你認為廣州何去何從? 共享單車這個互聯網公司掏錢做的社會實驗,無論最終是否泡沫破滅,我們期待,這股資本潮流對廣州的城市交通發展有所啟迪,有所推進。 故事 5公里上班路須過四關斬五將 逆行、機動車混行、路人爭道、斷頭路各種奇葩遭遇 在廣州城區,騎一段5公里的路,可以有多難? 2016年12月27日,我們跟隨騎友徐建輝的足跡騎車上班,從棠下B R T出發,沿著中山大道西,穿過天府路,向黃埔大道東一直往前,終點在暨南大學南門。 上午8點40分,他戴上口罩和手套,在廣州自來水天河供水管理所內的草坪上掃了一輛橙色共享單車,駛向中山大道。 單車、行人、機動車混行搶道 對路況極熟,他騎得飛快,遇到的第一難,是逆行。 科韻路中山大道立交橋前的這一小段路沒有單車道,不少上班族在人行道白色欄桿外側的馬路上向西騎行,車流卻往東走,騎車的人都在逆行,徐建輝也不例外,他不時要避開對面快速開過來的汽車,險象環生。 橙色的軸輪繼續向前,他遇到的第二難,是與機動車混行。 到了一座立交橋上,騎行路況更堪憂,自行車大軍從四面八方匯集,當紅燈亮起,騎車的人群跟著轉彎的汽車、公交車沿十字路口的對角線穿過去。在紅燈亮起前的一剎那,一輛車從對面駛來,徐建輝搶先一步,比汽車更早到了對角線的另一邊。 他終于可以在中山大道西北側劃了線的單車道上騎行了,不過,這一次,又遇到了第三難:與路人混行。 這條路在原來的人行道上劃出了約兩米寬的路面做單車道,徐建輝要時不時避讓行人,路面不時斷開,路口很多。 這5公里卻花了56分鐘 當騎到中山大道和天府路交界的紅綠燈路口時,路邊電線桿上的電子屏幕寫著您是今天第2784位,本月第287177位騎行者,徐建輝知道,像這樣的電子屏幕全市大概有三個,計算每天經過的騎行人數,據說好像是通過探測金屬來計算的。 隨之,徐建輝轉入天府路,又遇到了第四難:斷路。 原來,天府路的馬路上劃出了單車道,但從北向南進入天府路的一段,又被抹掉合并成機動車道,指示路牌顯示自行車要上人行道,為快之故,徐建輝直接在馬路上騎行,與機動車為伍。 接下來,他騎到黃埔大道西,繼續混行在更快速的機動車道上,因為,立交橋下的路不好走,下坡的一段沒有單車道,而且有坑,旁邊的人行道又十分狹窄。 9點35分,徐建輝到達暨南大學南門。 這5公里,花了56分鐘,千難萬難,徐建輝終于從家抵達公司。 開車節奏太快,走路太慢,騎車剛好,這是徐建輝對單車的念想,五六公里被認為是單車適合作為接駁交通工具最長的距離,但在廣州城區,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調查 誰偷走了我們的自行車道? 南都記者走訪發現小汽車違停單車道,規劃設計不合理,道路建設不到位是攔路大老虎 每一個騎單車的人,心中都有一幅自己走過的奇葩地圖,或者是正趕時間飛奔上班卻遇到小汽車占道不得不馬上減速,或者是正欣賞江邊美景卻撞到了斷頭路搞得灰頭土臉。 隨著10萬輛共享單車進入羊城,體驗到騎車難的市民越來越多,這一次,南都記者用腳丈量城市,通過騎行者的用戶視角,記錄下廣州騎車路上的13個奇葩景象。 我們發現,這些奇葩中,不乏單車與機動車混行、機動車霸占單車道隨意上落、規劃失當,樹木等公共配套設施擋住單車道、樓梯缺乏斜坡、單車道成斷頭路等現象。 在市區的道路上,在我們的城市街巷里,我們應該有專屬自己的愜意的單車路網嗎?這些單車路網應該放在老城區還是僅僅布局在郊區的綠道上?還是說,我們應該把路分給汽車,讓經濟跟隨車輪高速運轉? 我們把這些問題留給讀者。如果你心中也有一幅慢行奇葩地圖,歡迎@南方都市報 微信、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號咩事,也可以在南都自媒體客戶端留言評論。我們共同關注:共享單車來了,敢問路在何方? 有路卻被霸占 1/3單車道被小汽車占用臨停 2016年12月28日下午3時,越秀區東華東路,廣州市公安局越秀區分局綜合辦證廳對出的馬路上,為避開停在單車道上臨停著的小汽車,一名騎單車的女士只能夾在臨停車和馬路面機動車之間穿梭,這時,小汽車司機突然開門,騎車女子馬上急剎,緩過神后罵罵咧咧地騎走了。 人們對這種場景再熟悉不過,而在廣州的中心城區,這也是自行車生存艱難的最大矛盾點———廣州有1/3的自行車道被小汽車用作臨時停車場,一名規劃系統的觀察人士說,這是廣州中心區自行車和汽車最大的矛盾痛點。 相對于廣州城區路網中不少時寬時窄、時斷時續的自行車道,東華東路這條雙向車道上的自行車道算規范,起碼用白色實線劃出了1.5米寬的專用單車道,然而,這也恰恰方便了那些有臨停需求的小汽車司機。 28日下午當天,辦證廳對出馬路兩邊,起碼有十幾輛機動車,包括公務車十分自覺地停進了單車道,讓騎車人士根本無路可走,要不在馬路面危險穿插,要不徑直騎上了人行道。 對此,騎車前來辦事的陳先生對記者說,造成這種現象其實就是交通管理部門的失職。他表示,機動車占道上落,不僅侵占了騎車人的行路權利,另一方面,停在這么逼仄的道路邊上,有時可能沒顧上看倒后鏡就開門,撞到后面的騎車人,老人家騎車可能沒那么快反應過來,年輕學生有可能分心,這些都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他認為,交通管理執法部門亟須加大管理力度和懲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南都記者走訪途中,這樣的現象并不少見,同樣毫不顧及騎行者,隨意霸停單車道的現象,還出現在海珠區的客村地鐵A出口、天河區天府等路段,常年在天府路附近騎行的市民小徐說,這里常常停了很多車,特別是上班時間。人們要避開這些占道車,就不得不騎到機動車道上。 南都記者在海珠區赤崗北路四季天地門口,看到更為讓人驚訝的一幕。這里本來有設置單車道,但竟然被劃成一個個的四方格停車位,單車道與停車線縱橫交錯。而且一看到有人停車,馬上有人走過來收費,每小時16元。單車道變成搖錢樹了? 單車道、人行道分豬肉 混行讓彼此更難受 騎車的人一定騎過這樣的路:鋪滿磚塊的人行道,突然被白線對半劃開,一邊給行人,一邊給自行車,但僅僅劃了線,沒有任何道路設施的配套,這個現象馬上會帶來兩個困擾:走路的人容易被單車打擾磕碰,騎車的人一路顛簸,因為那是騎在磚塊上呀。而這樣的道路與混搭,在廣州可不是少數。 科韻路中山大道立交附近,單車道的劃分也不科學,單車道規劃在人行道上,但在單車道上,樹木像列隊似的相隔數米就矗在了單車道中央,騎車人只能借道旁邊人行道上行車。 騎車的人和走路的人都在吐槽:騎行的人說,在人行道上,行人不管旁邊規劃的是否單車道,照走無誤,他們只能在行人中穿梭騎行,人多時往往都推車前進。走路的人說,騎行者不顧路人危險,橫沖直撞。 南都記者走訪發現,廣州大道中、科韻中路、小北路等路段都是如此設計。在越秀公園東門對出的小北路路段,這里設有公交站點,是附近中小學學生放學、老人小孩前往公園的必經之路,而騎行者途經此地,常常不得不下車推行,單車道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除了單車道和人行道要對道路資源分豬肉,除去最大頭的汽車之外,不少市政設施也在分路的資源———比如解放路,由于環衛工作站占道,不要說單車行,連人行也不易。濱江東珠江泳場對出人行路面,放花基的路面遠比行單車的路面要寬。 本來有路, 騎著騎著卻遭遇斷頭 魯迅說,本來沒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騎友可能告訴你,本來有路,騎著騎著就斷頭了。 從獵德大橋沿著靠近江邊的臨江大道綠道往海心沙方向騎行,一路綠道開闊,過了獵德涌小橋,面前出現的一堵白色塑料墻,硬生生地攔腰斷開了綠道。想要走回正道,只能掉頭,把自行車抬上五六級階梯,穿過旁邊的停車場回到臨江大道主干道。關鍵剛才一路上并未發現任何提示前面道路不可行的提醒標識,也不見任何圍蔽通知。 斷頭路時不時冒出、單車道斷裂以及樓梯不設斜坡,這些都讓騎車變得困難重重。 東華北路的單車道斷斷續續,從東往西方向,先是76路公交車總站占據了路邊通道,過了馬路后,一個隱約畫著單車模樣的地面印記顯示了這是一條3米多寬的單車道,但好景不長,隨著路面逐漸縮窄,單車道的劃線并沒同步平行,反而直線切割,延續了40米后,單車道戛然而止。 中山大道與華景新城交界處,劃分出來的自行車道直達天橋階梯前,有天橋的地方切斷了單車路網的連貫性,許多人選擇機動車道。 在中山大道西(廣東省教育考試院西側路段),這段路雖然很短,但在路口有標識指示人行道上可走自行車,但南都記者親測,沒走幾米居然要下10級階梯,單車搬下去十分不便,但如果掉頭,車完全被卡住。 無路可走或禁行 只好與機動車搶道 目前,除了東風路整段禁行自行車外,廣州的會客廳花城廣場也成了禁行單車區域。南都記者日前騎行經過該處時,就在省博南門附近的花城廣場出入口,被守門的保安攔下了,這里單車不給入內,保安指著門口旁的一塊指示牌說。 保安老王對記者說,常常有游客或市民不知道該處禁行單車,就算推行也同樣禁止,一天下來估計有好幾百人。在門口前,記者見到除了有投放在此排列整齊的共享單車外,還有很多是因為不能通行而被市民停放在此的單車。老王說,每晚會有工作人員來此將單車擺放整齊,或是搬運移去其他投放點。 但如果市民有需要騎車通過花城廣場該怎么走?老王介紹,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原路折返過馬路對面,在臨江大道江邊推行穿過,不然的話就得穿過車行隧道,那就很危險了。 當前的現狀是規劃有單車道的路段,單車道卻不完善,而一些路段根本沒有設置單車道,單車被迫要與機動車爭道。 在西場往羅沖圍方向路段上,一路都是沒有設置單車道,家住金沙洲的市民狼總無奈戲稱,這一段波浪路就像舊社會穿的衣服,全是補丁,天天回家玩越野,體驗很不好。 科韻路中山大道立交上缺少南北通行的地面人行道和自行車道,早上上班路上,很多騎行的人會跟著左轉的機動車走,十分危險。在中山大道西往立交方向的南側路面,常常能看到騎車上班的人在機動車道上逆行,一騎行的人告訴記者,走外面(機動車道)快。 數字說:根據相關統計,廣州市中心區約70%的道路劃有自行車道,其中寬度1米以下的約占1/3,寬度1 .5米以上的僅占約10 .5%。 特約觀察 你夠膽讓你的孩子在廣州騎自行車嗎? 陳嘉俊(拜客綠色出行總干事) 客觀來說,我并不是一個騎行愛好者,只不過是一個雙腳行走,雙輪騎行的城市通勤者而已。自行車明明是低碳方便靈活的交通工具,但細心的你會發現,廣州現在越來越不適合騎自行車了。 自從咪表停車位租金升價后,違章停放在自行車道的私家車越來越多,讓本已經不斷瘦身的自行車道經常攔腰截斷。舉中大西門對出的新港路作為例子,平日上班高峰期的時候,就會有一大堆私家車排在路邊的人行道上。一部分車輛是在排隊進入附近科技園的停車場,而另一部分則是干脆停在路邊。這個時候,如果你在路上騎車,你要么就騎上人行道,這個時候行人會覺得自行車亂沖;你要么就騎到機動車道,這個時候最右邊車道的公交車和其他社會車輛也會覺得自行車亂闖機動車道。 而且,如果遇到莽撞的司機,還可能一個不留神被打開的車門撞倒,而這個后果則是不堪設想的。盡管廣州依然保留了不少在機動車道旁邊劃線的自行車道,但缺少物理的隔離,而對違停的監管執法又非常薄弱的情況下,自行車道已經失去了自行車道的功能,很多時候簡直成了停車場。 在我看來,自行車交通是一個細水長流的建設,它雖然不會像地鐵那樣一下子服務好幾十萬人,但當你堅持修建完善連貫的自行車道時,你會發現你投入的其實遠小于地鐵,但所收回的城市人的健康和活力,道路交通安全感的提升,是物有所值的。 回顧過去六年,拜客一直嘗試呼吁城市恢復自行車交通系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行車路網。盡管這些年,我們成功地讓市長走出來騎自行車了,也有不少政府官員表態要支持自行車發展,但始終沒有被作為一個城市建設的既定而必要的考量,更沒有政策連貫性,更多的是一種安撫民意的表態。我想,自行車交通建設跟垃圾分類一樣,需要從口號到行動,而且是需要跨部門的協作和合力,需要成為每一任廣州市市長都關注的民生工程來看待。 曾經有人說,判斷一個城市是否對自行車友善,你就去問這個城市的市民,你是否愿意讓你的小孩在這里騎自行車。我想,大部分的廣州市市民的回答應該是否定的。記得前段時間媽媽在晚上騎車的時候遇到一個小坑,摔了一跤。幸好當時沒有機動車經過,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兩個輪的出行群體,其實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比機動車道更高的安全等級,然而在我看來,我們的城市連一個連貫平整的自行車路網都沒有,更不用說安全舒適的環境了。 共享單車來了,廣州是否可以借著這股資本浪潮,讓這個城市的人們生活得更美好一點?我們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要怎么做?
標簽:催收 柳州 巴中 貴港 荊州 寶雞 六盤水 白山
上一篇:實時路況百度與高德地圖標注測試
下一篇:地圖標注就是大地的印象留給客戶
Copyright ? 1999-2012 誠信 合法 規范的巨人網絡通訊始建于2005年
蘇ICP備15040257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