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86177077
9:00-17:00(工作日)
在惠普新加坡叫做ldquo;酷城rdquo;(CoolTown)的IT原型展示廳,迪伊(Dee Yee)正干得熱火朝天。ldquo;這里面有一個生物特征密封芯片,rdquo;他舉起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ID卡說道,ldquo;我們通過個人特征收集流程掃描你的指紋、得到你的簽名、給你拍一張面部特征照片,再加入一個密碼,或DNA簽條,將代碼植入這張芯片中。然后,就看你的公司所要求的安全級別了,讀卡機讀你的指紋、簽名、臉或是DNA簽條,把它與嵌入芯片的數據比較。挺恐怖的,是吧?rdquo; 迪伊是美國IT解決方案公司惠普在亞太地區和日本的技術總監。介紹完生物芯片他似乎意猶未盡,接著又介紹一項新的無線射頻識別(RFID)的應用。ldquo;我們現在可以給宣傳冊、醫療記錄或任何紙類介質加上RFID標簽,一件件地加,rdquo;他指著一個裝滿了宣傳冊的文件籃說,ldquo;以前是做不到的,因為如果你在文件籃頂上貼了標簽,它會跟里面的內容產生沖突。而這個澳大利亞麥戈蘭技術公司(Magellan Technology)開發的文件籃卻能夠讀文件籃中所有的標簽。中間件讓電腦跟文件籃交流,告訴你哪些文件在里面。rdquo; 亞洲未來的辦公室會是這樣的嗎?相信為妙。也許能夠掃描DNA的身份識別系統并不會普及,但貼上RFID標簽的頂級保密合同和稅務文件在任何公司肯定都是很有用的。另外,如果有一種高級管理人員掌中寶,它不僅能隨時隨地收發電郵,還能顯示最新的財務報表、銷售、庫存水平以及其他實時數據,你覺得怎么樣? 這些可不僅僅是007詹姆士middot;邦德的小玩意,更重要的是,軟件包越來越高超,能夠預測未來的趨勢,讓公司嘗試并搶在對手之前獲得贏利機會。IBM全球商業智能團隊的分析負責人理查德middot;黑爾(Richard Hale)說:ldquo;我們的客戶英邁國際(Ingram Micro)是財富100強公司之一,其業務是向中間銷售商銷售電腦系統。當銷售員早上打開電腦時會有一個儀表盤出現。如果紅燈亮,就意味著系統預測某個客戶的特征表明他已開始從另一家公司購買電腦。這樣銷售員就得到提醒要特別留意那個客戶。rdquo; 未來就在眼前 英邁國際的銷售儀表盤表明有越來越多IT公司在提供該項技術。這項技術由諸如IBM、SAS、海波龍(Hyperion)和Cognos這樣的國際供應商開發。實際上,一些在惠普ldquo;酷城rdquo;展示的小玩意已在某些跨國公司和專業組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例如,香港政府正以內置芯片的身份證替代舊的居民身份證。這種新的身份證雖然還沒有DNA簽條,但包含拇指印和照片。RFID已出現在機場(行李上的塑料條中就有一個RFID傳導器,告訴傳送帶這件行李該去哪里)。美國的沃爾瑪公司也要求其供應商使用RFID標簽,向沃爾瑪供貨的亞洲工廠也都在使用RFID。 所有這些都告訴亞洲的CFO們:未來其實已經不遠,現在就該作好準備了。有些CFO認為,現在的系統已經足夠,不再需要新東西了。但當競爭者希望更快地作出策略性決定、更迅速地推出新產品、更好地對待他們的客戶,甚至更有效率和效果地爭奪客戶群,這樣的想法就將很難維持。一旦一家公司越過了某項新技術的門檻,競爭空間就不再平衡,所有其他公司都必須跟隨,或者消亡。 這不僅僅是運營上的優勢問題。在技術上處于劣勢的亞洲辦公室也許因此只能招募到二流的員工隊伍,得到三流的財務業績。 CFO們該怎么做呢?首先,當然是要搞清楚即將出現哪些新技術,其中哪些是他們的企業可能需要的,哪些可能會成為未來5到10年內企業環境下的標準技術。我們認為,在從身份識別系統到IT基礎設施,從商業門戶網站到協同工作等商業運營領域,最可能發生技術變革,從而也最應當被CFO們認真對待。 芝麻,開門 在香港的Sun公司,雇員們用內置芯片的ID卡開辦公室的門。Sun亞洲市場營銷專業人士Audrey Lam說,ldquo;用這張卡,我可以進入Sun在世界上任何地點的辦公室。rdquo;不僅如此,無論Lam在Sun全球的哪一個工作地點,她都可以用同一張卡訪問自己的文件。公司使用處理能力和存儲位于中央對講服務器的智能網絡應用終端電腦系統,而不是通常的、有著自己的中央處理單元和硬盤的桌面個人電腦。因此,雇員可以在任何Sun的辦公室的插卡處插入自己的ID卡,訪問自己的桌面電腦,無論他在哪個城市,都能像平時一樣工作。 同樣一張智能卡還有很多其他用途。ldquo;我們將推出擁有500兆記憶的智能卡,rdquo;總部位于盧森堡的智能卡技術供應商Gemplus國際公司的亞洲總裁馬丁middot;麥克闊特(Martin McCourt)說。ldquo;智能卡中有一個安全的硬盤,你可以把拇指印、照片以及整本電話號碼本都放在里面。rdquo;甚至還可以放上DNA信息。 只有最強調安全的公司才會放上DNA信息。一般公司更感興趣的是用智能卡讓雇員在家中或是其他地方(而不僅僅是像Sun那樣在辦公地點)訪問他們的桌面電腦。目前,有些公司允許雇員通過互聯網和密碼系統在辦公室之外訪問公司的資源。第 三重保護是指紋讀卡機,保證訪問公司門戶的人的確是公司職員。 還可以在智能卡名牌上載入其他的內容,如RFID標簽。這樣的話,如果雇員佩戴著ID牌,辦公系統就知道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刻,這個雇員在什么地方。2003年新加坡發生非典時,這種性能發揮了用處。通過RFID標簽,疑似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行動一直處于跟蹤之下;一旦患者日后被確認為非典陽性,醫生就能夠隔離任何和他有過接觸的人員。 訪問門戶網站 公司應用軟件及數據向互聯網的轉移支持了這種移動性的發展。ldquo;我們看到很多亞洲公司投資于企業門戶網站,rdquo;新加坡電信的IT服務子公司NCS的首席知識官LAI Kim Fatt說。門戶網站一般會有一個針對客戶、供應商和公眾的界面,但同時也留出一個專用的內部互聯網區域,供公司高管和雇員在辦公室內外登錄訪問。 移動性的基石之一是寬帶。藉此,公司的企業門戶網站對講服務器可以快速上傳應用軟件和數據,員工也可以同樣快地下載并處理這些應用軟件和數據。亞洲公司對寬帶運用的準備度如何有一個指向標,即來自荷蘭調查公司電信報(Telecompaper)的一項研究。2005年的第三季度,在亞洲,韓國以24.2%在寬帶滲透率方面拔得頭籌,緊隨其后的是香港的21.6%。日本、臺灣、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滲透率在12-16%之間。中國的寬帶訂戶(占總人口的6.6%)比2004年第三季度上升了90%。 驅動企業門戶網站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虛擬專用網絡技術(VPN)的興起。銀行和其他高度保安組織的門戶網站使用專用的線路,但許多其他的公司則使用更廉價的方案mdash;mdash;公用互聯網。當信息被傳遞到非安全的網絡時,VPN對其進行加密或裝入膠囊處理,或者認證密碼。 隨著電信公司也加入到這一領域,更多的選擇出現了。英國電信業巨頭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正在亞洲推出完全繞開公共互聯網的IT服務,用于關鍵的應用,如客戶關系管理(CRM)及無線發射數據到便攜式電腦上。BT表示,客戶使用BT及其伙伴的互聯網協議(IP)全球骨干可以將業務受公共互聯網上擁擠或干擾的危險降到最低水平。而且,由于BT及其合作伙伴擁有固話、移動和無線寬帶基礎設施,客戶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使用任何電腦和電話裝置享受它們的服務。 BT的解決方案預測到固話寬帶、無線局域網以及移動漫游在企業應用上的趨同。亞洲人精于使用移動電話,隨著3G取代現有的語音和短信網絡,這種趨同的趨勢越來越強大。ldquo;跟亞洲的公司談移動無線技術,其中90%,不,100%都會極其感興趣。rdquo;美國軟件巨頭Sybase的亞太地區副總裁Horace Chow說。 全球的問候 有了寬帶基礎設施之后,公司就可以選擇網絡電話(VoIP)了。 ldquo;實際上并不需要留出太多帶寬,因為語音只有3-4千字節,rdquo;軟件公司核心橋(Corebridge)(香港)的業務發展顧問大衛middot;坦塔納(David Tantana)說。他的公司總部位于英國,研發中心則在法國。由于VoIP用互聯網接通國際直撥電話,繞過了傳統電信公司的網絡和收費,核心橋的技術能節省大筆開支。語音話質還是不錯的,只是用戶往往要等待8秒鐘左右才能接通電話。除了那些要求瞬時聯絡的用戶,比如交易大廳,這通常不是一個問題。 核心橋還降低了移動漫游費用,這是公司專有的核心橋應用軟件包的一個副產品。這一軟件包將電話與數據整合銷售給其他公司。ldquo;我在雅加達一整天的時間幾乎都在打國際長途,但賬單只有45港元,rdquo;核心橋的董事總經理兼CFO內爾middot;歐衛說(Neil Orvay)。通過他的電話的即時信息客戶功能,他登陸到公司在香港的應用軟件包對講服務器,發出指令,讓對講服務器撥打他的手機,然后將他連接到海外號碼上。這樣,電話公司將歐衛的電話視作是從香港撥出的,而不是昂貴的移動電話漫游。 應用軟件包所做的不只是削減移動電話漫游的費用。它的主要功能是將公司的電話交換系統與其數據庫(包括CRM和電郵系統)合并。這樣,任何時候辦公室電話響起,應用軟件對講服務器都會自動將關于這個呼叫者已有的全部信息顯示在關聯電腦上,從而改善客戶服務和效率。 商業智能 在不久的將來,類似核心橋采納的這種商業解決方案有望成為主流。所有這些交易流程產生大量的信息,如果這些數據能夠被挖掘、清理和分析,就能夠告訴公司一些關于未來趨勢的有價值的東西,加深公司對自身的了解。這就是商業智能(BI)的業務范圍。 ldquo;BI在亞太的運用有了長足的發展。rdquo;領先的美國商業分析供應商SAS的金融智能業務駐香港的高級經理馬修middot;莫克(Matthew Mok)說。IBM全球商業智能業務的執行員約翰middot;齊艾塞(John Kiesel)則預測:ldquo;2004年,亞太地區BI業務的總營業額為2.3億美元。到2010年,我們預計它將達到6億美元。5年之內,所有桌面電腦上的應用軟件中都會有BI。今天,只有公司的商業分析師才能使用BI,將來,每個人都能使用。rdquo; BI軟件將持續分析歷史和即時數據,通過便攜式電腦、企業掌中寶甚至手機提醒員工可能的問題。ldquo;并不是所有的BI都用于決策支持,rdquo;IBM分析負責人黑爾補充說,ldquo;有些非常先進的BI將自動改變公司的運營。rdquo;美國的某些商店已有了這樣的系統。例如,當啤酒削價銷售時,BI系統將自動增加薯條和脆餅干的補貨訂單。 BI軟件還能跟蹤員工績效,對績效進行評級和排名,并公布結果。ldquo;美國有家大銀行叫做第一銀行(Bank One),年虧損達5億美元。這是因為公司追求營業額增長而非利潤增長,rdquo;齊艾塞回憶道,ldquo;2000年吉米middot;蒂門(Jamie Dimon)成為CEO后,給財務管理人員90天時間設立一個門戶網站,其中包括所有能夠幫助分行經理改進贏利的工具。這一門戶網站還有一個BI應用軟件,根據分行的財務結果定期對分行經理進行排名。績效最好的經理得到高額獎金,排名墊底的被炒魷魚。rdquo;這一舉措給大家很大的壓力,但是很有效果。齊艾塞說,ldquo;兩年之內,第一銀行贏利30億美元。rdquo; 合作者 辦公室基礎設施、IT工具和商業流程的發展也會改變人們工作的方式。Gartner公司的集團副總裁凱西middot;哈里斯(Kathy Harris)說,ldquo;這些發展解放了組織,使企業能夠有一個世界范圍的員工庫,以發揮任何工作地點員工的作用。 哈里斯估計,目前接近80%的知識分享都是通過電子郵件進行的。她認為即時信息、博克、wiki(一種讓任何人都能夠使用任何瀏覽器制作并編輯網頁的對講服務器軟件)及網絡會議是工作場所協同的新驅動力。ldquo;組織能夠建立起一些社區,比如說在網上建立客戶社區,rdquo;她補充道,ldquo;這些客戶談論公司的產品,互相提供建議,這樣將許多工作從聯絡中心和公司代理人處轉移到網上。rdquo; 去年,微軟發布了升級版網上現場會議服務,任何接入互聯網的個人電腦都能運行這一服務軟件。美國市場調查公司綠地在線(Greenfield Online)就開始使用這項服務。綠地的印度公司處理公司大部分的數據。印度總經理CK坦內加(CK Taneja)說,ldquo;使用網上現場會議服務,我們可以設置一個照相機,同時進行語音交流、文件分享等等。rdquo;這一系統讓世界不同地點的員工在同一張Excel工作表、Word文件、PowerPoint報告和其他微軟應用軟件,如PDF文件上協同工作。每個參與者能夠實時在自己的電腦屏幕上看到文件上的改動,并作任何改動。工作結束時,他們都能得到最后版本的備份。其他類似產品包括網上交流(WebEx)、電子協同(eCollaborate)和思科的會議所(MeetingPlace)。 這些協同科技也非常適用于跟第三方供貨商的合作,以推動全球多元外包的趨勢。Gartner預測,到2009年,亞太地區的公司將在商業流程外包上花費78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79%;另外還將花費150億美元在IT服務外包上mdash;mdash;5年之內增長63%。 新的服務供應商還將包括隨用隨付費的公共網格計算中心。Sun在倫敦、紐約和弗吉尼亞已有了高能量的電腦銀行(概念驗證)。金融機構可以利用這些銀行進行復雜的計算,如運用于風險分析的蒙特卡洛模擬。Sun的目標是向公司提供每小時每個CPU1美元的計算網格、每個月每十億字節1美元的存儲網格,和運行ERP、CRM以及其他企業軟件的交易網格。 虛擬化科技使在多個對講服務器上運作的不同的數據庫就好象是一個那樣在工作,這種技術應當促進多元外包的發展。英特爾公司今年將向市場供應VT芯片,使多重應用在同樣的空間進行,這將使虛擬化延伸到硬件水平。由于公司的對講服務器和個人電腦實際上變成了一個虛擬的機器,工作負荷可以在整個網絡上動態地打包、再打包mdash;mdash;取決于在任何特定時刻網絡的哪個部分未被充分利用。 CFO,該出手了 這場IT變革的海嘯什么時候會降臨到亞洲公司身上呢?看上去不會很久。ldquo;過去,百萬美元的IT項目周期為3-4年,rdquo;Sybase的Chow說,ldquo;現在不同了。資金部門要這,信用卡部門要那,另一個業務部門又要別的東西。它們不能等待整個組織采取行動。它們現在就需要商業智能、RFID,等等。rdquo; 在整個亞洲,業務部門而不是IT部門越來越多地驅動著新技術被采納。Chow說,ldquo;有些IT部門的人告訴我,lsquo;如果我再了解一項技術,我的頭就要炸開了。rsquo;但業務部門的人卻總是對新技術感興趣,因為他們面臨許多挑戰,要增長營業額,保持利潤,等等。他們會說,lsquo;別人已經在這樣做了,因此我也要這樣做。rsquo;rdquo;很多情況下,IT部門的人只是在執行業務部門決定必須做的事,因此CFO和CIO更要保持溝通暢通。 好在那些IT系統已經比較新的公司可能僅僅需要漸進的升級,而非整個從頭來過。ldquo;并不需要改變一切,rdquo;NCS的黎說,ldquo;你一定要很清楚哪些部分是奏效的,哪些不需要太大改變。rdquo;是將每種最好的解決方案組合,還是讓一個供應商負責一切?這個問題又有了新的緊迫性。同樣,還有開放源代碼和專有軟件的選擇問題。Gartner的副總裁和研發總監迪恩middot;魏金斯(Dion Wiggins)預計到2008年,在所有的軟件基礎設施市場,開放源代碼解決方案將與封閉源代碼產品直接競爭。 ldquo;開放源代碼在諸如開發工具、運營系統和安全等關鍵領域已經很成熟了,rdquo;他說,ldquo;目錄服務、管理和應用服務略微落后,關系數據則更差一些。rdquo;魏金斯注意到一些一致的開放源代碼平臺在亞洲的興起。其中最重要的是Asianux(亞洲納克斯),它是韓國的漢軟(Hansoft)、日本的奇跡Linux(Miracle Linux)和中國的紅旗Linux(Red Flag Linux)組成的一個聯盟。這三個國家的覆蓋范圍(更多國家有望加入)可能會促使甲骨文之類的供應商在這個開放源代碼平臺上認證它們的應用軟件,從而保證技術和其他支持。 然而,當采取行動時,財務總監們不該忘記,成功或失敗不取決于機器和軟件。美國軟件公司CA的亞洲財務副總裁杰夫middot;亨特(Jeff Hunt)正在使用商業智能應用軟件。ldquo;BI非常、非常強大,因為它能讓你在一個儀表盤上看到整個經營的狀況。你不需要去20或30個地方問同樣的問題。rdquo;他說。但是,這個系統有沒有告訴過他一些他的直覺知道肯定是錯誤的東西呢?ldquo;當然有,rdquo;亨特說,ldquo;這時你必須深入地去看原始信息,得出正確的結論。rdquo;在未來辦公室,人的因素仍然將是最重要的軟件,這是亙古不變的。 個人電腦的死亡? 如果辦公室裝置通過無線寬帶能夠在任何地點登陸企業門戶網站,是否意味著我們所知道的辦公室工作站的衰落呢?畢竟,為什么公司要同時給員工提供一臺桌面電腦和用來做移動計算的便攜電腦呢?一臺在辦公室內外都能使用的移動個人電腦應該足夠了。 Gartner新加坡的客戶平臺研究總監馬丁middot;吉利蘭德(Martin Gilliland)認為巨大的成本節約將驅動這種ldquo;瘦客戶rdquo;移動裝置的發展。ldquo;它不是一個手提電腦,因為并沒有CPU母板、硬盤和熱槽,rdquo;他說,ldquo;省下這些硬件開支能夠節約許多成本mdash;mdash;我估計在50%左右。rdquo;但是吉利蘭德并不認為ldquo;瘦客戶rdquo;將會取代ldquo;厚客戶rdquo;,即如今有著CPU和存儲的個人電腦,至少在未來的10年內。ldquo;個人電腦的成本下降得很快,而安全和易管理的成本卻同樣快速地上升,rdquo;他解釋說,ldquo;硬件和軟件供應商方面的發展使得個人電腦的性能和功能對企業來說更加有用,例如64位硬件和虛擬化軟件。rdquo; 但是在ldquo;厚客戶rdquo;方面,預計桌面電腦將最終被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取代。ldquo;隨著桌面電腦和便攜電腦的成本差距繼續縮小、性能匯合,企業將越來越向移動性發展,rdquo;戴爾中國的市場總監弗朗西斯middot;凱姆(Francis Kam)說。ldquo;成本下降的速度越快。筆記本電腦取代臺式電腦的速度就會越快,rdquo;凱姆補充道。由于移動芯片集、電池、冷卻系統、超強顯示屏和強大底盤費用昂貴,筆記本電腦的總成本比臺式電腦高出30-40%。但即使如此,ldquo;我們還是會看到客戶越來越多地以筆記本電腦取代桌面電腦。rdquo; 諸如Symbol公司制造的企業掌中寶是筆記本電腦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品,這主要是屏幕尺寸的問題。擠在一起的按鈕不方便,不過無線的大尺寸鍵盤是個辦法。在惠普公司的ldquo;酷城rdquo;,迪伊展示了另一種替代品mdash;mdash;一個附加裝置的原型,它可以將全息鍵盤發射到任何平面上。Symbol公司的企業掌中寶目前只能利用無線局域網將企業應用軟件和數據在辦公室范圍內下載。但公司正在開發一個跟手機網絡連接的模型。EDA的用戶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訪問公司的應用軟件,而且如果是通過3G網絡下載的話,速度還可以加快。
標簽:日照 襄陽 永州 林芝 欽州 宣城 楊凌 湖州
上一篇:AOL推出新VoIP電話服務 挑戰Skype和雅虎
下一篇:世訊電科網絡電話: iPhone手機專用的網絡電話
Copyright ? 1999-2012 誠信 合法 規范的巨人網絡通訊始建于2005年
蘇ICP備15040257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