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一個巨大變化的時代,變化的一部分來自于技術上的破壞。技術顛覆的核心是制造業的變化。制造業變化的原動力來自于包括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應用在內的所有方面。由于自動化、機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很多網民擔心這是否會導致大規模失業,以及如何解決勞動密集型國家的就業問題?
在4月9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未來生產”分論壇上,眾多企業家給出了相同的答案。為了不被新時代拋棄,接受新變化,不斷學習和革新。
首先適應,認識并接受新的改變。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留學的大學生和中國學生選擇在中國創業。您有什么建議?”悉尼科技大學負責國際問題的工作人員詢問了機器人創始人兼總裁YuanHui。
“今天所有的年輕人,特別是在中國,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時代。”元慧說事物是隨著變化而發展的。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很難創造出世界級的企業,但是現在,中國正在慢慢地創造出世界級的企業,將來還會增加。這是國家快速發展的結果。今天,州給了大家一個很好的機會。
元慧說,面對歷史性的急流,國家和個人都應該做出正確的選擇。對于有海外學歷的年輕人來說,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有著良好的創新創業精神的環境,在變化的中國有很多機會,是一個非常好的階段。他希望年輕人能夠適應新時代和新變化,保持務實的態度,努力工作,避免野心勃勃。
用知識重新學習大腦。
“某種電氣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幾年前,某種的員工為80000人,過一段時間減少了60000人,記得嗎。某種電氣的員工董明珠先生想問。工具在未來也能繼續工作呢?今后10年內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會議的嘉賓問了格力的董明珠會長。
“我想一個企業的發展,并不是自動化替代過去的人工勞力才進行減員的,而是要看企業創造的社會價值。我認為企業最大的作為就是把員工變成有用的人,從過去的用體力改為用智商,這是企業要給社會做的事情。”董明珠說,曾經一段時間格力員工數量的變化,其實就是培養人才隊伍發生了變化。過去格力集團8萬人產值800億左右,現在格力也是8萬人,但是研發隊伍占了1萬人左右,產值達到了1500億。所以,企業真正要淘汰的是不想干事的人,不思進取的人。
教育系統的建立和完成。
未來,智慧在生產和創造中越來越重要,現在的教育體系也需要作出重要的改變。Wacker Chemical Co., Ltd。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udolf Staudigl表示,在德國的職業教育培訓系統中,員工會反復學習和理解技術變化的原因。所有專家和專業技術每20年更新一次,新的學習方法不斷擴展以完善和改善教育系統。
Rudolf Staudigl認為,政府也有必要制定相關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的教育體系,以使員工掌握相應的技能,滿足未來工作的需要,確保企業更好的運營。“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把學習當作他們使命的熟練工人,這是我們企業成功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