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懟一下
實在忍不住了,懟一下高票優質科技領域創作者的答案,基本概念混淆,誤導觀眾害人不淺。主要有幾個謬誤:
1、人家只要1000個攝像機,把16位網段分20個21位的子網,不知道為啥要干這個,估計是顯示自己多專業吧。關鍵又沒說明白,弄巧成拙。
2、作者解釋:
如果假設作者意思是將1000個攝像機都放入172.16.0.0/21這個網段,那么可用IP范圍是172.16.0.1-172.168.7.254,一共是8*255-2=2044個,超過1倍的設計容量,這個無可厚非。
但是網段設計有點需要說明的是:
作者把把所有攝像機都放入172.16/21網段,沒有表明二層隔離如何設計,1000個IP的廣播包估計會拖死全網。
如果將21位網段繼續劃分為24位子網,那么新的問題出現:所有的攝像機都會認為別的設備跟自己是同網段,到別的設備的流量不會發往三層路由,如何將這些前端的流量引入后端NVR和視頻服務器?
3、VRRP的名字叫Virtual redundant Routing protocol 虛擬冗余路由協議,既然叫路由,所以他運行在第三層并不是作者所言第二層。
2. 設計方案
下面說下我的設計,免的有人說我光說不練。
前面有個作者說的不錯,1000個攝像機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可能有不同的組網方式:
2.1. PON組網
PON組網方式適合于園區很大,距離很遠的場景,因為網線只能傳100米,如果在100米內一臺交換機不能覆蓋48或者24臺攝像機的話,那么采用PON是最合適的。因為首先距離遠,接入交換機和核心交換機連接必然采用光纜,那么我一定希望接入交換機的數量越少越好,這樣能夠降低光纜、接入機柜的施工成本。如果一個點需要接入的攝像機太少那么采用PON方式就非常方便了,ONU設備下掛POE小交換機就近接入,ONU通過分光器接入到OLT設備,不需要采用什么核心交換機之類的東西了。產品成本低,光纜施工如果人熟的話也不是很貴。
2.2. 傳統交換機組網
IP組網適應程度較高,從大到小都比較合適,而且會打個VLAN搞個直連路由就號稱自己會做網絡的人滿地都是,能把靜態路由指對方向已經是高手。維護也比較容易找人。
2.2.1. 網絡結構
監控網絡的特點是攝像機之間不會有數據交互,主要的業務流量會由前端攝像機發往后端存儲。
核心交換機通過Virtual Chassis組成一臺虛機,避免VRRP STP那種幾十年前的落后技術,接入層通過2條1G或10G光纖鏈路捆綁到核心,任何一條鏈路斷了也不會影響數據傳輸。
考慮到從接入層到后端存儲的安全性,在核心交換機上掛2臺防火墻智能化,起HA,這里必須考慮的是全網1000臺攝像機,預估會有4G流量過來,所以核心交換機出去的帶寬必須是萬兆,防火墻吞吐性能至少達到7G以上。
如果想便宜也可以,核心換單機,防火墻扔掉,網絡照樣可以跑,只不過安全性和可靠性會更差。
2.2.2. 三層參數2.2.2.1. IPv4設計
以24位掩碼為一個VLAN,一個VLAN一個C,如果你不懂什么叫24位,那么建議再去看書,不要來問我。
盡量將24或者48攝像機接入到一臺交換機上,這樣可以節約交換機端口,而且在接入交換機上不用選擇可VLAN的設備,因為他沒有本地隔離的需求,只需要在核心交換機上對每個接入端口打不同的VLAN用以隔離二層廣播。也可以直接在QFX交換機物理接口(AE)上直接啟用三層,不需要搞什么vlan interface。
2.2.2.2. IPv6
1000臺攝像機可以采用Site local 的fec0::/64地址段直接使用,不需要劃分什么子網、VLAN。
IPv6不存在ARP廣播,攝像機之間也基本不存在互訪的流量,所以完全可以直接采用一個大廣播域而不用擔心廣播風暴。
Site local地址相當于RFC1918的私網地址,不會跟互聯網上其他地址沖突,這是一種自動配置方法。
要采用這個技術,前提是核心交換機能支持IPv6并配置了前綴列表,而且他需要作為路由器去響應攝像機的Router solicitation message。
3. 產品清單
大單啊,哪位老板買單智能化,私信聯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