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判斷物聯網發展趨勢。看一下2016年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
這張圖中,物聯網平臺介于觸發器與期望膨脹期之間。
先看一下Gartner的技術成熟度曲線:
1、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有兩個軸,一個軸是時間軸,一個軸是期望度。
2、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從時間軸分為觸發期、期望膨脹期、幻滅期、復蘇期與成熟期。
3、成熟時間分為 少于2年,2-5年,5-10年成熟、10年后成熟,與之前就已被淘汰。
一直想了解Gartner這個曲線是如何做出來的,但經過多發打聽也沒有結果,一位朋友說是根據技術的搜索熱度做出來的:這個雖然沒有確認,但是Garter技術成熟度曲線,處于期望膨脹期的技術,也就是在曲線頂端的技術,都是當前輿論最熱的技術,所以我是認可Gartner技術曲線是與輿論熱點有關系的。
看一下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一般技術出現后,到這個技術被大家認知,都處于觸發器。
而當某個事件發生之后,這個技術被大眾廣泛知道,然后進入期望膨脹期,就如機器學習一樣,2016年因為谷歌的Alphago利用機器學習,認知計算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從而將機器學習推入了期望膨脹期。
因為技術膨脹期對技術期望值過高,很多資本、技術人員進入相關技術領域,但因為期望膨脹期技術還不一定成熟,在技術不能快速應用、快速創造的前提下,外界對期望就會下降,進入幻滅期。
而隨著技術的成熟,當技術突破之后,開始應用,就開始進入復蘇期,當技術大規模應用之后就開始進入成熟期。
對于物聯網行業而言,2014年,2015年物聯網處于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的最高點,如圖:
利用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分析物聯網發展趨勢之前,需要澄清一個概念:物聯網分To B的物聯網領域,和To C的物聯網領域。
To C的物聯網平臺是為終端消費者服務的。比如智能家居的平臺,平臺所有者的客戶是服務產品供應商,而服務產品供應商是企業用戶,但平臺上的用戶是終端消費者,所以這樣的平臺我稱為To C的平臺。
To B的物聯網平臺上用戶是企業的設備,平臺所有者的客戶是企業,用戶也是企業,這樣的平臺我稱為To B的平臺。
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的物聯網平臺屬于ToC的平臺。
而工業、農業、物流、電網、環保等平臺屬于ToB的平臺。
而我剛才講過,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的可能是根據輿情熱點來的。而受輿論影響最大的是ToC行業。
所以2014年、2015年物聯網處于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期望值頂點的原因,與谷歌30億現金收購Nest是相關的,谷歌收購Nest的事件極大的吸引了普通消費者的關注,從而使物聯網被眾多消費者關注,從而使物聯網處于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的期望值最高點。
所以看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的時候,用于分析To C的物聯網行業是非常準確的。
To C的物聯網包括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實際上很早就有物聯網,但不被大眾了解。而在谷歌收購Nest之后,電銷機器人、三星、小米等知名企業紛紛跟進,引爆了互聯網的熱度。但因為技術并不成熟,所以經歷2014、2015年的智能硬件熱之后,2016年初,智能硬件行業遇冷物聯網,投資機構紛紛撤出智能硬件領域。其中有一篇流傳了非常廣的文章《智能硬件的時代結束了:一個行業集體踏空的教訓》,就是在物聯網行業進入幻滅期的標志。其實這位作者實在是不了解行業發展的規律,才寫出的這篇文章。只要懂行業,就會知道很快物聯網行業就會進入復蘇期。
隨著2016年nb-iot標準的凍結,資本重新關注物聯網行業,距離物聯網的復蘇期就不遠了。
物聯網行業覆蓋面非常廣:To B的物聯網與To C的物聯網發展階段是有差異的。
To C的物聯網行業,在商業模式上領先于To B的行業。
To B的物聯網行業,在技術上領先于To C的行業。
看一下這張圖:
對于物聯網行業,物聯網平臺服務是最核心的。
所以在物聯網行業早期,物聯網平臺服務商是最有價值,最值得關注的。
所以在2014,2015年物聯網處于期望膨脹期的時候,To C的物聯網平臺商是這一輪的熱點:機智云、上海慶科、銀河風云、杭州古北,京東+,騰訊物聯等等企業是這個期間的明星企業,而這些企業主要都是ToC的物聯網平臺。
而To B的物聯網平臺,比如Waston,predix,mindsphere,曼威等企業,這個時候都還處于:要么沒有公布平臺化戰略,要么不被人了解。
所以在商業模式上,物聯網平臺服務商領域,ToC 領先于ToB的。而To B的物聯網平臺大部分在16年公布或者被大眾所了解,Waston, predix, mindsphere,曼威等等都是在16年被大眾所了解。
所以用Gartner曲線看發展趨勢,第一波是可以直接看ToC的物聯網發展趨勢,第二波看ToB的發展。
所以我在物聯網領域ToB ToC同時看,我本身沒有什么完全原創的內容,我是看了物聯網ToC平臺的趨勢,引用ToC平臺的很多知識點,到ToB領域,(比如智能制造、工業4.0)來講,讓工業領域的很多專家都以為我是一個專家(實際上我是從ToC的企業學習的)。
而ToB的物聯網平臺的技術是領先于ToC的平臺的。
比如自動化技術是工業非常成熟的科學,但智能家居領域很多控制還沒有理論,完全依靠大數據分析來控制的,實際上很多控制已經有了理論,至少自動化領域很多知識可以用于控制室內空氣質量。
另外物聯網技術發展還有一個瓶頸,就是邊緣計算的問題。
邊緣計算對技術要求比較高,所以在邊緣計算領域ToB的發展就早于ToC的發展,所以在邊緣計算領域,我發的文章很多都是非常早的。
我也是借鑒了很多ToB領域的知識,而在ToC領域樹立了專家的形象(其實也不是我自己的觀點)。
我掌握了ToB 與ToC物聯網發展的變化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看,未來物聯網發展趨勢的判斷上:
物聯網平臺服務商是最早被投資機構關注的,所以ToC物聯網平臺服務商已經發展了很多,ToC的物聯網平臺服務商將會提供更多的服務功能,所以ToC物聯網平臺服務商未來的重點將是整合更多的功能,如何整合更多的功能?核心是要在這個平臺之上搭建合作的生態環境。
ToB的物聯網平臺,還處于確立領先地位,確立平臺地位的階段。所以未來ToB的物聯網平臺將進入非常激烈的競爭階段,爭取在平臺服務商這個位置,取得壟斷地位。
ToB的物聯網16年的重點是邊緣計算,17年邊緣計算仍會是熱點。
而ToC的物聯網,邊緣計算會遲于ToB的發展的。一些工業經驗將會應用于ToC。
ToC的物聯網通訊未來將會借助NB-IOT, Lora而取得突破,并進一步促進行業的發展。
而ToB的物聯網通訊中,很多長尾設備(以前不需要聯網的,可以聯網了),將開始聯網。
而ToB的可靠、快速的連接設備將進一步成熟,未來會在ToC領域應用。
從物聯網生態圖上看,物聯網服務平臺一直都是物聯網的最核心的部分。從歷史經驗上看,我們可以了解到的知名的物聯網企業都是在做物聯網平臺服務的,比如ToC的機智云、銀河風云,上海慶科,上海漢楓,杭州古北,以及京東、阿里、騰訊在智能硬件領域的布局都是在爭物聯網平臺服務的。
而ToB做這個位置的企業有IBM,西門子,GE,曼威、易流等公司。
在14、15年介紹投資機會的時候,我都強調物聯網平臺服務是最值得投資的。而隨著16年,物聯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可以看到物聯網平臺服務需要提供多元的服務,所有這些服務將不可能是一家公司獨立完成,因而這個物聯網的平臺服務將會通過生態化途徑,由多家企業功能完成。比如最近兩家做平臺服務的企業開始合作:IBM的Waston與西門子Mindsphere平臺開始合作。
未來這些提供平臺服務的供應商,將進一步建立合作聯系。
所以看16年的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物聯網從這個圖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物聯網平臺,正處于觸發器與期望膨脹期之間。17年物聯網平臺技術是否會處于期望膨脹期的頂端呢?無論怎樣,17年物聯網平臺都會在期望度上比16年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