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了“以理服人”、“要說服不要壓服”……無論是做思想工作還是勸人和事,一般來說這都是常識。但是,如果我告訴你恰恰相反的道理你能接受嗎?不靠講道理服人(“訴諸理性”)、“要壓服(當然靠‘訴諸利益’)”;按東北人的幽默表達就是“能動手解決的問題就別瞎吵吵了”;你接受嗎?
“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中醫管理系統中醫管理系統,而非訴諸理性。”世界上有這個道理嗎?是的,這個道理是成立的!盡管不絕對。
試看:滾滾紅塵、蕓蕓眾生,大家每天忙忙碌碌所為何來呢?有道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太史公司馬遷給出的斷語。“為利來”“為利往”這里說的“利”當然是“利益”。這是人類所有活動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動力。
太史公前文還說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你看:物質財富(利益的最重要體現形式)有多么的重要?決定著人們的精神面貌,“訴諸利益”多么的重要?派生出關于社會、家庭倫理方面大大小小的道理呀!這其實也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
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之后,司馬遷寫到:“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物質利益的貧富多寡,一國之內,決定是否長治久安、能否天下太平。一個家庭、家族,則決定禮節、榮辱。王侯之邦國,“匹夫編戶”之家,“患貧”怕窮是永恒的主題。
物質利益關系,是人類活動最原始、最本真、最基礎的動機。人是由動物界分化而來;人類社會是從類人猿群落、族群進化而來。物質利益事關生死。至今,看看凡帶有社會屬性的以群居為主要生活方式的高級動物,對其形形色色、千姿百態行為習慣的觀察理解,最好鑰匙就是:一為了生存;二為了繁衍。人類從那個出發點一路走來,不斷進步、不斷飛躍,發達了、文明了;講“禮”了、道義了。但,生存仍是基礎;繁衍發展仍是基本主題。“叢林法則”的基本道理仍然制約著人類,從個體到群體。
所以,“訴諸利益”規則是最穩定、最可靠的道理。相反,“理性規則”,脫離以物質利益為基礎的高妙“理性”、理論、大道理,是不穩定、不可靠的。比如,最常見的、差不多人人都會遇到的“婚戀愛情”。古往今來出現過多少梁山伯祝英臺等等柏拉圖式的純粹純凈的精神之戀?但我認為,它們之所以被人記住、被人歌頌,恐怕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純屬個案個例。試問:都是榜樣還有榜樣嗎?都是模范還有模范嗎?中國社會經過千百年驗證、大家習以為常的、最為成熟的婚戀模式是“門當戶對”。與此相輔相成的定則是“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物質做基礎的婚姻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可言。規律如此,別究特例。可以想見,長輩對人生觀、社會經驗不成熟的年青男女在婚戀問題上做說服工作,千百年來的套路是啥樣呢?父母長輩會從哪兒著眼、從何處入手來說服他們呢?你用腳后跟思考也能想見:孩子呀!看看左鄰右舍、七大姑八大姨,誰家誰家?幸福不幸福?原因何在?物質呀?“訴諸利益”呀!進而,由婚戀家庭話題我還想到一個夫妻相處之道的細枝末節,“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必先打里好男人的胃”,是不是也有相通之處呀?是不是也是這個“訴諸利益”的道理呀?
當今世界,大而言之國際關系之間更是如此,外交行當里有句鐵則,就是邱吉爾說過的:“一個國家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遺憾的是,我們國家曾經不惜血本,承擔了過重的國際主義援助。顯然,這么做的原因是出于“訴諸理性”。共產主義、國際主義大道理如滔滔江水汪洋恣肆,理由多得幾百火車輪船都裝不下……結果怎么樣呢?重金買來的國際友誼“見風死”;成了笑話。是鄧公重掌中國航船之舵以后,全面改變了對外援助的方式方法。根據何在呢?“訴諸利益”呀!外交方針有力配合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的發展,40年來取得了驚艷世界的偉大奇跡。路線方針政策轉變的根本理念何在呀?“訴諸利益”呀?
可見,事無巨細,不分領域;國內國際、愛情生意;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靠得住的還是“訴諸利益”。說服別人也是如此,靠得住的還得是“訴諸利益”。“理性”——大道理還是不能脫離根基;還要有最原始、最基本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