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成為機器人的硅谷,不是偶然機器人產業,問題的本質是利益驅動
一,瑞士的稅收低,高科技企業愿意到這里來投資,省錢。
瑞士的綜合稅收約20%,比任何一個歐盟成員國和美國都要低,這些國家的稅收負擔為純盈利的30%至55%。
二、高端教育科研機構多,招人成本低。
同樣水平的工程師是美國硅谷薪資的一半。谷歌、臉書、蘋果、迪士尼都在在瑞士設立研發機構。谷歌蘇黎世園區是除了加州以外最大的辦公區域,這里共有近2500名工程師,其中包括250多名人工智能專家,員工總數將近5000人。而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許多關鍵人員和技術都來自瑞士盧加諾的IDSIA研究院。IDSIA研究院為世界十大頂尖人工智能研究所之一。
三、精加工產業發達,試錯成本低。
瑞士的機械制表世界聞名,因為有精密機床和百年傳承的手藝人,機器人會用到很多精密零件,做陀飛輪的做個機器人傳動機構不是難事。世界上最早的寫字機器人起源于瑞士,他的軀干里藏著由6000多個部件構成的兩套獨立的輪式機械系統。有人認為,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可以利用機械部件進行自動程序化的裝置。
四、環境相對封閉,外界誘惑少機器人產業,適合研發。
機器人這活是個創新研發的事。瑞士在阿爾卑斯山上,隨便找個山溝溝都是風景優美天堂一般,也適合靜下心來做研究。
原創不易,看完請順手點個贊,感謝閱讀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