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號信令是隨路信令。如前所述,它分為線路信令和記發器信令兩部分。線路信令在線路設備之間傳輸,主要是一些線路監視信號,因為每條線路配備一個線路設備,因此力求簡單;記發器信令在記發器之間傳送,記發器是共用設備,可以做得復雜一些,傳送的信號種類也多一些。
線路信令
中國一號信令的線路信令有3種形式:
(1)直流線路信令,主要用在實現中繼線上;
(2)帶內單頻脈沖線路信令,主要用在載波電路上,適用于頻分復用的線路設備;
(3)數字型線路信令,主要用在PCM時分復用傳輸線上。
數字型線路信令用PCM系統幀結構的TS16來傳送,只用到其中的3位,分前向和后向信令,線路信令的各字節含義見表
線路信令的各字節含義
記發器信令
記發器信令由一個交換局的記發器發出,由另一個交換局的記發器接收。它的功能是控制電路的自動接續。為了保證有較快的傳送速度和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記發器信令采用“多頻互控”方式。因此也叫做“多頻互控信令”。
“多頻”是指多頻編碼,即由多個頻率組成的編碼信令。它的頻率取在通話頻帶范圍內,即300~3400Hz。前向信令按“六中取二”的方式編碼,最多有15種組合;后向信令按“四中取二”的方式編碼,最多有6種組合。
前向信令頻率為:1380Hz、1500Hz、1620Hz、1740Hz、1860Hz、1980Hz。
后向信令頻率為:1140Hz、1020Hz、900Hz、780Hz。
“互控”是指信令發送過程中必須在收到對端來的證實信令以后才停發信令。也就是說,每一個信令的發送和接收都有一個互控的過程。每個互控過程分為4個節拍。
第一拍:去話記發器發送前向信令;
第二拍:來話記發器接收和識別前向信令后,發后向信令;
第三拍:去話記發器接收和識別后向信令后,停發前向信令;
第四拍:來話記發器識別前向信令停發以后停發后向信令。
當去話記發器識別后向信令停發以后,根據收到的后向信令要求,發送下一位前向信令,開始下一個互控過程。
如上所述,多頻互控信令分為前向信令和后向信令。前向信令分為Ⅰ組和Ⅱ組,相應的后向信令分為A組和B組。Ⅰ組和A組對應,Ⅱ組和B組對應,見表:
記發器信令的基本含義
前向Ⅰ和前向Ⅱ均為六中取二的多頻信令,后向A組和后向B組均為四中取二的多頻信令;前向的KA、KC、KE和數字也均為六中取二的多頻信令,根據它們使用的時間段不同來區別。
下面介紹各信令具體的含義。
(1)前向Ⅰ組和后向A組
KA信令:在長途全自動接續時使用,是發端市話局向發端長話局發的前向信令,以提供主叫用戶類別,包括計費種類(定期、立即、免費等)、用戶等級(普通、優先)和通信業務類別等3種原始信息。
KC:具有保證優先用戶通信質量,完成指定呼叫和其他特定接續的功能。KA中除了計費的內容外,用戶等級和通信業務類別信息由發端長話局的市話記發器譯成相應的KC。即KA指出任務,KC執行任務。
KE:是終端長話局向終端市話局間前向傳送的接續控制信令。長市間KE信令目前只設置13為測試呼叫。
后向A信令中,A1、A2和A6統稱為發碼位次控制信令,控制前向信令的發碼位次,A1為發下一位,A2為重發,A6為發KA和主叫號碼;A4、A5為接續未到達的原因分析信令,A4為遇忙,A5為空號;A3為轉換控制信令,區別前向Ⅰ組和后向 A組與前向Ⅱ組和后向B組的轉換信令。A3前為后向A組,之后為前向Ⅱ組。
(2)前向Ⅱ組和后向B組
KD是發端的業務性質信號,根據它,可知是否能插入或強拆市話。
對于程控交換機市話局不接受長話呼叫的強拆,但能接受半自動話務員的插入。KD=3表示為市內電話。
后向B組表示被叫用戶狀態,是在收到KD以后發的。它表示被叫用戶狀態的信號。它同時起證實Ⅱ組信號和控制接續的作用。
KB=1 表示被叫用戶為“空閑”;KB=2 表示被叫用戶“市忙”;KB=3 表示被叫用戶“長忙”。
隨路信令的局限性
話路傳送隨路信令中存在如下限制:
(1)信號傳送速度慢,因此撥號后等待時間長,這對電話通信來說,大多可以容許,但對于程控交換機來說,影響某些新業務的應用;
(2)信息容量有限;
(3)傳遞與呼叫無關的信息能力有限,有些系統在通話期間不能傳送信號;
(4)各種信號系統都是為特定應用條件而設計的,這就可能使得在同一網路中形成各種不同系統,造成經濟上和管理上的困難;
(5)由于大多數系統都是按照每路話路配備信號設備的,比較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