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功能性原則反映了重要的公共政策,其目的不是承認市場競爭者享有肆意仿制不受專利和版權保護商品的“權利”,而是肯定市場競爭者當然享有“有效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 right to compete effectively)。非功能性原則旨在平衡兩種沖突的法益:有效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和選擇識別商品來源方式的自由。
產品設計是否具有功能性是一個程度的問題。但凡商品任何部分的外形,事實上"( de facto)都發揮一定的功能。例如,可口可樂瓶子的瓶嘴。雖然消費者通過可口可樂瓶嘴才可以喝到可樂,但這并不影響可口可樂瓶子作為整體不具有功能性而可以注冊為立體商標。但是,如果一個產品設計使得產品性能更好,則在“法律上”( de jure)其“整體具有功能性”,就不應當受商標法或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只要在某一用途上,產品的設計特征使產品整體具有比較競爭優勢,它就具有功能性,不應當注冊為商標。例如,黑色飲料瓶具有功能性,因為黑色可以避光,有利于保持內容物新鮮;黑色還可阻擋視線,使消費者不能通過肉眼看到飲料的果汁和果肉情況,從而防止消費者食欲受到負面影響。 產品設計“法律上”是否具有功能性,美國司法采用 Morton- Norwich四因素分析法。此檢驗法由美國海關和專利上訴法院(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前身)1982年在 In re morton- Norwich prod.,Inc.中確立,至今沿用。這四個因素包括:(1)是否存在發明專利,公開爭議產品設計的實用優勢;(2)是否存在宣傳資料,推廣產品設計的功能優勢;(3)是否存在性能等效的產品設計,可供其他競爭者采用;(4)是否有證據表明,爭議產品設計具有比較優勢,制造更為儉省經濟。法院需要整體考察作為商標注冊申請的產品設計,從以上四個因素綜合衡量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功能性。 我國《商標法》第十二條規定,“僅由商品自身的性質產生的形狀”,不得注冊為商標。由此會有如下的法律問題:如果存在兩種以上的結構設計可以實現同一產品性能,各結構三維外形是否可以分別核準注冊為商標,使用到該種商品之上?如果可以的話,則可能會被同一家企業一并注冊。而這意味著這家企業可以由此而對該產品性能施加無限期的排他性控制。但這種局面是不利于市場的動態競爭的。相比于我國商標法,美國的司法經驗更符合商標法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