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是本,商標是標。只有品質過硬,外在的商標才能有“骨氣”。我國商標數量年年攀升,但是商標的“品質”確不見得有多大的改善。15年注冊量連續位居世界第一的名頭,在外人看來也許是值得夸耀的,但是我們自己應該知道,這些都是“浮云”而已,正真的品牌在質不在量。
商標注冊數量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數量越多預示著市場經濟越繁榮,商家對知識產權的意識越強烈,這是好事。但是縱觀國內市場的高端品牌占有率,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就相形見絀了。商家們的心思大多集中在如何讓商標為自己賺錢,而忽略了商標本身的作用。只知道某某品牌市值多少億,而忽略了背后的付出。
商標與盈利,并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而是必須先有商標才能盈利。甚至在將商標做到極致以后,實體、辦公樓這些都比不上一個商標來的實在,可口可樂老板就曾經說過,即便是我們的公司被一把大火燒光,只要品牌還在,我們就可以馬上恢復生產。這就是品牌的力量,但是在商標“成事”這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反觀國內的品牌,大多火不過5年,甚至“活”不過5年。真正有百年實力的寥寥無幾。
商標發展的泡沫主要因為1、市場大、產品雜。隨便搞一搞就能掙錢,誰還會挖空心思去考慮品牌如何。2、品牌發展困難重重,比不上網紅一顰一笑。苦苦經營一個好商標,經常因為一些瑣事毀于一旦,比如一條新聞、一個故事、甚至一次誹謗。而那些一夜爆紅的網紅們好像成本更低,更堅挺。這般如此投機主義大行其道。3、耐得住寂寞的人不多。一個品牌的成功往往需要時間的考驗,這個過程可長可短,大多數人都不會等到這一天,經濟實力是一方面,信念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