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松下只有37歲,當他經過廟堂時看到里面擁擠的人群在頂禮膜拜,真誠至極。這種常見的現象引發了他的深思:宗教靠什么駕馭如此眾多的人心?又靠什么讓人保持如此平和而無私的心態做企業為什么不能像宗教一樣讓員工忠于企業、信仰企業呢?如何也讓員工成為企業的信徒?
信仰的力量不可估量,人因信仰變得強大,變得勇于面對懂得奉獻,甚至將生死置之度外。
信仰并不完全是宗教。信仰來源于人對自然、社會以及自身全方位認知后愿意以其作為自己最高行動指南,信仰者經常會用一種敬畏之心對其頂禮膜拜,并由此生出敬畏之愛,會不間斷地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從中獲得精神寄托。
信仰對人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人生目標的確立
因為有了對目標的信仰,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你都會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任何時候你都不會灰心,從容地解決它,因為你知道小插曲影響不了主旋律。
2、馭挫勇氣的養成
因為信仰,你堅信: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辦法總比困難多,你會越挫越勇。
3、品格的塑造
因為信仰,你就會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必須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因為信仰,你會向賢能的人學習看齊,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他人過失為鑒,防止自己犯有同樣的過失。
4、身心關系的調整
因為信仰,你的內心會變得更強大,你會有意識地放慢生活節奏,冷靜處理各種紛繁復雜的事情,勇敢地面對現實。
5、人際關系的處理
因為信仰,你會處處替他人著想,會從其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擅于做出適
當的自我犧牲。
6、樂觀情緒的培養
因為信仰,你會內心平靜,溫文爾雅,處亂不驚,淡泊名利。
7、緊張情緒的疏解
因為信仰,你會凡事朝積極樂觀的角度考慮,即使面對挫折你也會一笑而過。回頭來看看我們90后的新生代員工。中國由于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由過往生產、生活資料匱乏的國家快速成長為物質豐裕的國家。有人說,90后的新生代都是在蜜糖里泡大的,加上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是獨生子女,因此表現出非常明顯的特征:
1、受不住客戶的氣
想想也不奇怪,這世上有幾個人愿意受別人的氣。60、70后的員工之所以愿意忍辱負重,是因為他們肩負責任,一旦被客戶投訴丟了工作,一家老小咋辦?!
反觀新生代員工,他們考慮的就比較簡單:客戶憑啥要罵我?我爸媽都沒舍得罵我!于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拍拍屁股揚長而去!
2、對情感的需求更高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首先是要滿足生理需求:吃喝拉撒,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只有生理需求滿足了,人類才會繁衍后代。生理需求滿足后,我們就會對安全提出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財產安全等。
90后新生代的物質生活從來沒有匱乏過,而對情感的需求則非常強烈,他們希望有朋友、有成就、能夠被人尊重。只有情感得到滿足,人才會有自信,才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3、更需要旁人的肯定
90后的新生代自尊心較高,怕被人拒絕,又總認為別人不了解自己,喜歡我行我素。因此,更需要獲得旁人的肯定。
如何用信仰來管理90后的新生代,如何讓信仰成為他們前進道路上的動力?
松下做了三件事給我們一些啟發:一是不斷提出能夠征服人心的理念,建立企業的信仰體系;二是有嚴密可行的有效組織;三是有身體力行的領袖,擁有鼓舞人去執行的魅力。核心問題是如何讓理論與領袖在人們心中神圣化,這是一個企業事業成功的過程,也是理念、價值觀不斷統一的必然結果。松下正是想到這點,于是成立了P(Peace和平)H(Happiness幸福)P(Prosperity繁榮)研究所(也是出版社)。他把人類共同的理念、價值觀作為松下公司永遠追求的信仰,并堅持把這一追求通過研究、宣講、出版、培訓等多種形式灌輸到每位員工心里。
可以說,信仰確立了個體的人生意義和價值標準,也成為個體毅然前行的巨大動力。反之,信仰的缺失將使人生變得迷惘彷徨,了無生趣。
作者為呼叫中心資深咨詢顧問、知名培訓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