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代表排班時間狀態分布示意圖 | ||||
有效工作時長 | 無效工作時長 | |||
通話時間 | 話務處理時間 | 空閑等待時間 | 小休時間 | 培訓時間 |
A | B | C | D | E |
上圖可知,客服代表的整個排班時間并不能都用來工作,其中有效工作時長 = ( A+ B ),無效工作時長 = ( C+ D+ E ),其中 A= 平均通話時長 * 電話個數, B= 平均處理時長 * 電話個數。
1 、工時利用率
以 W 中心某制造業業務為例,對 A~E 各種狀態進行賦值,具體效果如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 W 中心客服代表的有效工作時長占比為 67% ,這個值相當于客服代表工時利用率,公式 = ( A+ B ) / ( A+ B+ C+ D+ E ) 。那么,在 W 中心中,客服代表平均單小時產能為 10*67%=6.7 個,按月計算,假定客服代表每月工時 167 小時,則客服代表平均每月可承接話量為 167*6.7=1119 個。
通過測算過程可知,工時利用率代表了客服代表的工作強度。由于各呼叫中心企業管理環境不同,可能會導致客服代表的有效工作時長占比各部相同。在實際測算時,各呼叫中心可以參考自己的歷史數據。
2 、產能成長曲線
通過公式 工時利用率 = ( A+ B ) / ( A+ B+ C+ D+ E ), A= 平均通話時長 * 電話個數, B= 平均話后處理時長 * 電話個數”可得出,在工時利用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平均通話時長和話后處理時長越短,客服代表能夠處理的電話數量越多,即單小時產能越高。
對于呼叫中心行業,人員的培訓和成長都要有一個周期,根據業務復雜程度,成長的周期從幾天到幾個月都有。因此,我們在進行全年人力產能測算的時候,不得不考慮到人員產能的成長周期。為了更加精準的區分人員產能成長周期, W 中心將客服代表從初上線到最終成熟的整個周期按照月進行劃分,如下圖:
成長階段 | 單小時產能 |
1 月 | 3.1 |
2 月 | 5.5 |
3 月 | 6.8 |
4 月 | 7.5 |
5 月 | 9.1 |
6 月 | 10.5 |
三、 人力配備測算
經過上面兩個步驟,我們可以得到全年各月話務量,以及客服代表月度平均接話量,兩者直接相除,可以得到人力配備需求數量。
以 W 中心某制造業客服受理業務為例,該業務往前三年 7 月份平均話務量為 50000 個,該業務明年市場增長率 10% ,接通率指標為 90% ,由此,我們可以計算得到 7 月基準話務量為 50000* ( 1+10% ) *90%=49500 。以員工標準產能月承接 1119 個電話計算,需要標準產能的員工 44 個。假定到 7 月時,有標準產能員工 30 人,則我們需要在 7 月份新上線( 44-30 ) *10.5/3.1=47 人。
本文所述的人力配備測算過程,是一個呼叫中心年度人力供給計劃的測算過程,是一個呼叫中心人力配備總量層面的規劃,主要用于指導呼叫中心企業的人力招聘、培訓等工作。而呼叫中心精細化運營過程中人力配備測算,則重點體現在排班管理中。排班管理可以視為呼叫中心生產計劃的補充,也可以視為執行。排班管理是更加微觀層面的人力配備管理,因為人力配備規劃的時間單位要到天和時段;同時,排班管理也是更加全面的人力配備管理,因為要從企業地理位置、交通條件、企業環境、管理機制、員工偏好等等方面來考慮呼叫中心的用人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