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營銷之父科特勒給營銷下了一個精準的定義之后,營銷名詞不斷更迭,從“關系營銷”到“綠色營銷”,從“一對一營銷”到“直復營銷”,從“大眾營銷”到“精準營銷”,或許可以套用一句老話,“對于營銷來說,永恒不變的就是它的變”。
是大眾口味創造著營銷理念,還是營銷理念激發出大眾口味,這是一個斯芬克斯之謎。尋求答案的唯一線索,也許需要從營銷的職能入手。營銷所服務的商業規則,可能在約束營銷理念,也在影響大眾口味。商業規則如同懸在上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指引著營銷理念的變革。
企業持續不懈的發展動力或許就是追求收益,而營銷則希望通過吸引消費者來創造這一動力,就如廣源傳媒CEO王超所說:“效果(ROI)是營銷人的永恒追求。”
當消費者變得富有而興趣廣泛時,他們就愈發顯得難于滿足。大眾營銷的轟炸盡管依然起著作用,但威力正在隨著消費者行為和心理的改變而減弱,而成本又變得如此之高。正如科特勒所說,公司需要更精準、可衡量和高投資回報的營銷溝通,需要更注重結果和行動的營銷傳播計劃,還有越來越注重對直接銷售溝通的投資。
營銷是為了找到市場,而精準營銷則是希望更精準地找到市場。但精準并不是某位大師的杰作,營銷的本質或許就是精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說現在是精準營銷時代的話,那是因為我們有了精準的誘因與可能。
1967年科特勒教授經典著作《營銷管理》第一版發行,迄今已到了12版。兩個版本相比,內容已有了明顯的改變,與此相對應,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市場環境、經營理念、客戶對象、技術進步等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競爭的加劇讓企業生存的“紅海”變得異常擁擠,而消費者需求差異化增加帶來的“藍海”則需要企業去開辟。價值創造構成企業藍海戰略的目標,市場細分就成了重要基石。在新的海域遨游,對消費者需求差異的理解和細分就顯得那么關鍵,關注消費者價值訴求與體驗,企業需要掉轉槍口。當市場概覽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市場細分就接踵而來。
當大眾廣告和促銷活動盛行的時候,眾多營銷人感到迷茫:“我知道,有一半的廣告費浪費了,但是我不知道浪費在哪里”。一如菲利普·科特勒提到的那樣,促銷費用的大部分都打了水漂,僅有1/10的促銷活動能得到高于5%的響應率,而這個可憐的數字還在逐年遞減。
當消費者不再容易被蠱惑的時候,企業就不能再依靠地毯式的轟炸來攫取市場,這樣只能收效甚微。市場營銷需要做的是考慮消費者體驗與企業價值的關聯度,并提升消費者體驗轉化為效益的幾率。
市場細分構成了精準營銷的基礎,成本控制激發了精準營銷的誘因,而技術進步則讓精準營銷成為了可能。
信息技術正經歷著天翻地覆的變化。10年前,堅信“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企業走向了電視和紙媒,那個時候口碑是最常用的傳播工具。目前,則出現了另外一種情形,互聯網、分眾、數據庫、直復營銷工具讓企業大批量撤離大眾媒體,盡管標王的籌碼一樣水漲船高。借助眾多的技術手段,企業則可以真正了解到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服務,并最大限度滿足其需求。而這就是以消費者為導向、關注消費者個體體驗的精準營銷的真諦。
精準營銷也許正如眾位大師預測的那樣,成為流行趨勢和下一個帝國,但接下來呢?精準之后,我們的營銷該通往何方?作為營銷“GPS技術”的精準營銷,是否可以精準定位和預測自身的命運呢?
營銷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要讓營銷行為成為多余,真正有效的營銷能讓消費者發出這樣的感慨:“這種產品或服務對我再合適不過了,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直復營銷之父”杜雷頓·勃德如是說。
以無為而成最有力之為,營銷的這一終極目標看來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實現,但愿下一個營銷的新名詞能無限接近。或許,“勿需營銷”是一個不錯的預測,可營銷人并不愿意看到。因為這雖然是一個祝福,可更像一個咒語——營銷人是營銷的掘墓人。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