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中旬至今,圍繞服務外包主題,記者先后兩次赴無錫采訪,歷時3個多月撰稿,與無錫進行了長時間的“親密接觸”。在記者腦海里最為深刻的印象: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無錫都是一個善于搶抓機遇的城市,具有獨特地位和獨特魅力。
她沒有姑蘇精致婉約的古韻,卻因為三千年前商末泰伯奔吳,把黃河文化帶入無錫,使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有機融合,而成為吳文化、江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她沒有上海吞江入海的方位,卻因為以楊、周、薛、榮、唐程、唐蔡等六大家族集團為代表的一大批能人賢士開創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之先河,而贏得了“小上海”的美譽;她沒有廣袤的土地,卻在上世紀60、70年代抓住市場短缺的空隙,創造性地發展了鄉鎮工業;她沒有專業研究優勢,卻在上世紀80年代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推行鄉鎮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探索總結出“一包三改”經驗并在全國推廣,形成了舉世矚目的“蘇南模式”;她沒有廣泛的資源優勢,卻成就了制造業高地,創造了“無錫制造”的輝煌;她更沒有地緣優勢,卻在搶抓“CEPA”機遇時,在內地城市中拔得“頭籌”。
“無錫錫山山無錫”。千百年來,一代代無錫人靠著“無中生有、從無到有”的創造意識,沒有機會創造機會,有了機遇搶抓機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
當無錫在工業化后期面臨越來越巨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兩頭在外”以加工制造為主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時,無錫迎來了以現代服務業為特征的國際資本和產業加速轉移的新機遇。于是,無錫人果斷地作出了產業轉型的戰略決策: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國際服務外包產業。
9月23日,無錫大手筆推出促進服務外包發展的“123”計劃:即到2010年末,全市集聚國際服務外包和軟件出口企業100家,每家企業從業人員超過2000人、年出口超過3000萬美元。
在全國的服務貿易發展尚處初級階段的今天,這樣的目標對于一個地級市來說,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然而,往往遠大的目標更能激發前進的動力。而只要知悉無錫發展服務外包高起點規劃、高效率推進和高速度發展的全景和細節,人們便不會認為這樣的目標是“空中樓閣”,而會是努力的現實方向。圍繞這一目標,無錫人從頭越的腳步異常踏實。
9月底,無錫如愿獲得了商務部等國家四部門認定的“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區———無錫太湖保護區”金字招牌。這是國家在認定11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1個示范基地后,首次由四部委聯合認定的第一個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區。對于無錫來說,這是一項殊榮,更是一種鞭策。既是國家對無錫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成績的肯定,也為無錫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提供了一個更好更高的平臺。
10月、11月,無錫再掀巨浪,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大連、西安、成都及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愛爾蘭等地開展“123”計劃政策推介和敲門式拜訪活動,使無錫在獲得國內外服務外包業界廣泛認同的同時,也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無錫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政府管理高層認為,無錫是真抓服務外包;行業機構內行評價,無錫看似沒有優勢,但潛力不可估量;企業經營決策者感嘆,無錫追趕班加羅爾,為時不遠!
一年來,無錫人站在制造業高地上,歷經了從制造業思維到服務業思維的“集體換腦”,引進國內重點科研院所、國際服務外包著名企業及機構以期靠大連強、借船出海,提升服務外包產業的軟實力;搭平臺、建載體,只為服務外包企業唱好戲;以“530計劃”為代表的人才引進方略和強大的政策支持,使得無錫服務外包企業紛紛落地開花;對日外包的特色和巨大發展潛力彰顯了無錫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的“雙高疊加”效應,而工業設計外包和獨具特色的動漫、影視等創新創意產業發展凸顯裂變式增長的“智慧經濟”之價值。
不經意間,無錫至少已在地級市中拿走了多個第一:第一個形成服務外包研究報告,第一個獲認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區,第一個成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推進辦公室,第一個做服務外包統計手冊,第一個設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第一個開通服務外包網站......開拓性的工作如雨后春筍般熱火朝天地展開。同時,無錫服務外包實現倍增式發展。今年以來,新增企業數是去年全年的4倍,新獲國際資質認證企業是去年全年的3倍,新建載體面積超過以往總和的5倍,新增服務外包從業人員超過以往總和的6倍......可以預見,無錫搶抓此輪國際服務外包機遇中已有先手。
我們相信,站在示范區這個更高的平臺,無錫人將繼續秉承千百年來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再創一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神話。
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