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下稱惠普)2003年從全球消費品巨頭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下稱寶潔)手中贏得了一份價值30億美元的10年期IT外包合同,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或許意味著惠普即將邁入頂尖IT服務廠商之列。惠普負責軟件服務的總裁安?利弗莫爾(Ann Livermore)在簽下訂單之后毫不掩飾興奮之情:“我們開了不少香檳慶祝勝利呢。”
自那以后,惠普的服務業務不斷發展,年銷售額已達到166億美元。不過,在贏得寶潔的大單之后,公司并未能夠一鼓作氣拿到更多的巨額合同,近年來在市場上一直是處于中游水平。這家從車庫中誕生的傳奇公司或許“外包基因”先天性不足。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惠普首席執行官(CEO)馬克?赫德(Mark Hurd)在最近宣布,將以13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EDS公司。他表示:“這項交易符合我們在服務領域內開拓市場的戰略目標。”
根據收購計劃,EDS公司的CEO羅恩?里登邁耶(Ron Rittenmeyer)將領導新組建的惠普EDS業務部門,在工作上直接對赫德負責。利弗莫爾將繼續管理惠普公司的技術服務單元,但惠普的外包業務則由仍保留在德克薩斯州普萊諾市(Plano)的EDS部門負責牽頭。這次收購將造就全球第二大的IT和商業服務廠商??兩家公司去年總計收入為380億美元,雖然仍然遠遜于收入540億美元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但是已將收入210億美元的埃森哲公司(Accenture)遠遠拋在了后面。合并后惠普EDS部門的員工數量將多達21萬,人員縮編勢在必行。
惠普首席技術官謝恩?羅比森(Shane Robison)指出,此次交易顯然壯大了惠普的服務業務規模。他表示:“要在服務業取得成功,就必須將大量具有銷售專長和運營才能的人才攬為己用。”他認為,EDS公司在金融服務、能源、保健和政府部門等領域具有很強的實力,將為惠普的業務起到良好的補充作用。此外,EDS還會為惠普帶來不少大型客戶,如美國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以及荷蘭皇家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等等。
未來整合
但是,作為一家傳統的電腦和打印機制造商,惠普曾對服務業務不屑一顧,而EDS公司則是一家依靠龐大數據中心和海量技術員工來提供服務的外包商,這兩者之間能夠進行有效地融合么?此外,合并后的惠普必須積極迎接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和軟件即服務(SaaS)等IT新浪潮,然而,這些潮流卻對外包商的存在價值產生了沖擊。
當然,赫德肯定對整合的前景充滿信心。他表示:“我們對外包業務非常重視,在惠普實驗室中投入了40億美元的研發資金,這會在多個方面推動公司業務的發展。”羅比森也強調說,EDS公司是一家非常能夠順應潮流的廠商。他指著公司的執行副總裁、前達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的首席信息官查理?費爾德(Charlie Field)對我們說:“查理一直在關注SaaS領域,他正在深入探索如何利用基于SaaS和云計算的基礎設施來幫助企業增強業務能力。”
惠普理想中的情景是,大型跨國公司會對外包業務產生前所未有的興趣,將軟件和其他IT資源的搜集、安全、整合以及交付工作全部委托給外包商來進行。不過,真正倡導SaaS和云計算的專家卻認為,這兩種模式的關鍵作用在于化繁為簡,屆時它們很有可能會威脅到EDS公司這種大型系統集成廠商的生存。
雖然外界對合并后的整合前景意見不一,但惠普堅定地認為通過這次并購將達到業務整合和成本削減的目的,從而有助于提高利潤。眾所周知,服務市場運營利潤率很低,而EDS公司的利潤率更是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舉例來說,EDS公司在2007財年第4季度的運營利潤率僅為7.3%,相比之下其競爭對手埃森哲公司的運營利潤率則達到了11%。合并后要提高EDS部門的利潤率,裁員動作便在所難免。里登邁耶表示:“在企業并購中,崗位調整總是免不了的。”
不僅僅是裁員,惠普對其他地方也可能揮刀裁減。赫德說:“我們深知成本控制之道,對如何經營企業我們也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我們只需集中精力執行既定策略就行了。”赫德的能力當然是無人質疑的,他曾帶領惠普扭轉財務頹勢,在過去的18個月內讓公司的股價翻了不止一番。
惠普的策略還包括數據中心整合,這是由CIO蘭迪?莫特(Randy Mott)倡導的一項成本削減措施。惠普已經利用虛擬化、自動化以及其他新技術成功地將公司的數據中心從86個減少到6個。赫德表示,他同意維持EDS公司設在普萊諾市的數據中心,但對EDS公司原先設在美國其他地區和海外的數據中心則會進行一番裁減。
客戶利益
在這場收購完成之后,惠普的客戶受到的影響可能比EDS公司的客戶還要大,這是頗有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原因是惠普實際上是把外包業務部門完全承包給EDS公司了。羅比森也表示:“事實上,反而是惠普的外包業務被EDS公司兼并了。”
寶潔的CIO菲利普?帕塞里尼(Filippo Passerini)在2003年的時候曾反對將業務交給EDS公司,部分原因是他對EDS公司的財務狀況持有疑慮。不過,此次合并顯然增強了他對EDS公司的信心。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EDS公司實力強大,有能力幫助寶潔改進業務流程和IT基礎設施。”
在被惠普收購之后, EDS公司的財務狀況將會得到改善,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寶潔和其他大客戶卻不想看到兩家公司在整合過程中出現服務中斷的情況。寶潔的基礎架構解決方案主管吉姆?福特納(Jim Fortner)在一封電子郵件里指出:“惠普和EDS公司面臨的挑戰是在整合的同時兼顧到客戶的利益,始終如一地為客戶提供卓越的服務。”整合過程中如果出現服務表現滑坡或是其他不確定因素,那別的公司就很可能會乘虛而入,像IBM和印度廠商信息技術公司(Infosys)、塔塔咨詢服務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以及維普羅技術公司(Wipro Technologies)就一直都在虎視眈眈。
重在規模
這場收購的風險可不小,比如說,巴克萊銀行(Barclays)最近就要求EDS公司為其安裝4.17萬臺戴爾電腦。這可是件讓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不過,羅比森表示,EDS業務部門在技術上仍將保持中立的立場。他說:“我們將會聽從顧客的意見,而我們對他們的支持也不會改變。”赫德表示,決定合并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是成本削減,而不是擴大銷售。收購EDS公司之后,惠普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自己是除IBM公司之外最有能力向商業客戶提供廣泛IT產品及服務的廠商。從個人電腦到服務器、打印機、存儲設備,再到基礎設施軟件和全球外包服務,惠普樣樣都不輸于人。
整合問題將是合并之后最大挑戰。曾供職于惠普、現任天泓公司(Celestica)IT副總裁的朱迪?普瓦里埃(Judy Poirier)認為,與那些行動僵化的IT廠商相比,惠普一向靈活得多。她說,EDS公司雖然為惠普帶來了大型交易管理經驗,但這也可能會讓惠普失去其有別于其他大型廠商的靈活性和反應能力。盡管前景還不明朗,普瓦里埃還是認為:“假設我現在正考慮外包一項業務,我很可能會去找惠普,而在以前這是不大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