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應用深入掀起外包熱潮
我國以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拉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動因有很多,如有利于挖掘我國巨大的市場潛力、有利于吸引外資、有利于提升高技術產業比重、有利于改造升級制造業等。特別是當前,信息應用的深入對服務外包的發展起到了新的重要的推動作用。專家指出,隨著信息技術進一步滲透經濟發展各個領域,國內企業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過去一年中,不管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在企業信息化建設方面表現出了強勁的需求。而從這種需求整體趨勢來看,外包已成為中國企業信息化的一個有效途徑。
我國經過10年的信息化發展,很多行業、很多單位已經完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工作,信息化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比較快的階段,例如很多金融企業的數據集中已經部分或全部完成。在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完成后,馬上就面臨著長期的系統運行維護的問題。當前,國內很多企業的IT部門面向內部的最終客戶提供服務還存在很多問題,一種是響應不及時,缺乏熱線服務和故障申告、及時處理與反饋;二是在向集成的服務和運行中心邁進過程中,問題管理和故障分析缺乏專業化,迫切需要良好的服務管理系統的支持,IT系統能夠自動報告成為很多企業CIO夢寐以求的境界。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環境,將不屬于核心競爭力的IT外包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自行建設還面臨諸多困難。首先企業要投入大量資金,購置相關配套工程設備;其次升級需要不斷地追加大量投資;再次要耗費人力資源,成立信息中心需要建立網絡維護部門,并配備相關人員等。所以對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來說,基礎網絡的外包是比較明智的選擇。為此專家指出,外包能讓企業利用社會資源補充自身的短處。具體好處就是通過外包,可為企業提供持續穩定的支撐,使其迅速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為其減少資金、人力及管理上的投入。
特別是隨著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步伐的加快,發展服務外包將加速我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目前,我國制造業正處于從傳統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提升的關鍵階段。而服務外包是制造企業將非核心生產環節外置化、獨立化和專業化,使分工更加深化和細化。實踐證明,制造企業實行服務外包后,將信息服務、物流服務、人事培訓和商務流程等外包給專業性更強的企業外第三方,可以極大地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使制造企業全力以赴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實現生產效率和能力的成倍提升,這對于我國突破傳統制造業發展的瓶頸、躋身世界先進制造業行列,顯得尤為關鍵和緊迫。
服務外包市場增勢喜人
我國發展服務外包潛力巨大。事實上,服務外包在產生之初即與產業國際轉移密切相關,并在發展中國家取得了蓬勃的發展。我國的服務外包起步較晚,至今規模還很小。2007年,我國以21738億美元的貨物進出口總額繼續保持全球第三大貿易國的位置,但服務貿易卻相對滯后,為2000多億美元,僅占我國貿易額的 10%左右,遠遠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以軟件外包出口為例,2007年我國軟件服務外包的出口額首次突破10億美元,而目前全球離岸外包的潛在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4650億美元,到2010年,全球離岸外包的潛在市場規模可望增長到6000億美元。美國Gartner咨詢公司預測,中國的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將從2005年的45.48億美元發展到2009年的79.46億美元,蘊藏著極大的發展空間。顯然,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來看,我國發展服務外包的潛力巨大。
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發布的《2008年中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白皮書》指出,2007年中國外包市場規模達到152億美元,預計年復合增長率達22.6%;其中離岸外包占15%,內需市場為85%,信息技術外包 (ITO)約占六成,業務流程外包(即服務外包,BPO)約占4成。報告預測,中國外包行業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2.6%,其中離岸外包增長最為迅速,有望以34.9%的年復合增長率發展,市場規模在2010年將達到56億美元。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2006~2011年中國外包產業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9.8%。Gartner中國區主管洪剛則表示,中國有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非常適合發展外包行業,但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工程師非常缺乏,這帶來的后果是難以爭取到高毛利率的北美客戶的訂單。以美國為主的北美是全球外包產業最大的發包地區,目前全球43%的ITO及60%的BPO來自北美。
多方協力改善產業環境
6 月8日在浙江寧波舉行的2008中國軟件發展與信息服務外包高峰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官員介紹說,與2002年這一比重只有約2%相比,中國軟件與服務業有了實質性的飛躍;而2007年中國軟件和服務業外包規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了102.4億美元,這具備標志性意義。專家分析說,中國已經形成了承接全球軟件和服務業外包的一系列有利條件:首先是中國政府相繼出臺政策措施,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良好,對外開放不斷擴大,與各國經貿聯系日益密切,和跨國公司有著長期良好的合作。中國還擁有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有良好的人力資源、信息產業和傳統產業基礎,因此發展潛力巨大。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數據顯示,中國軟件產業在2007年的規模已經達到了 5834億元,國家認定的11個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和6個軟件出口基地,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在沿海和內陸中心城市,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軟件產業集群。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婁勤儉在十二屆軟博會上說,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中國軟件產業從無到有、不斷成長,目前已發展為國家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成為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核心。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原信息產業部近年來聯合相關部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中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業的發展,包括建立部際合作機制;建設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公共支撐平臺,構建產業公共服務體系;組建產業聯盟,加快培育外包人才等。工業和信息化部在第十二屆軟博會上還表示,今后國家將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戰略,從更廣的范圍、更深的層次激發社會對信息服務、信息技術及產品的需求,從而為中國軟件產業提供空前的市場空間和發展舞臺。
同時,我們許多城市也將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作為拉動地方經濟新增長、提高經濟形態中現代服務業比重,從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手段。廣州副市長徐志彪說,廣州已經出臺了文件,將軟件及動漫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給予扶持,計劃在未來3年中,每年投入10億元用于支持自主創新。廣州市將在四個方面促進軟件的發展,分別是:進一步落實產業政策,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整合資源,建立區域特色品牌;搭建平臺,打造產業的載體;利用廣州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契機,進一步加快軟件產業的發展。(中國信息產業網)
上一篇:大連市長夏德仁:十年趕超班加羅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