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8年3月1日,《21世紀經濟報道》與中國國際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會再次聯手,啟動為期三個月的第二次中國軟件(11.20,0.41,3.80%,吧)自主創新調研活動。
15名IT記者、5名大學老師,問卷調查結合現場采訪,先后調研83家中國本土軟件企業、20多家跨國公司、19個軟件城市的政府部門和多家投資機構,這是一次對中國軟件業的探索發現和思想交鋒之旅。
十年沉浮,中國軟件產業已悄然發生質變,工信部軟件司的設立或許正寓示產業已經走到了升級的拐點。
中國軟件產業成長最快的領域在哪里?拉動中國軟件產業未來增長的國內國際因素有哪些?在復制“印度模式”的盲從論中,中國如何冷靜思考自己的獨特優勢和成長路徑?爭先恐后的“軟件城市”浪潮中,地方政府應如何理性抉擇適合當地的軟件產業定位?
這是《2008中國軟件自主創新報告》試圖解答的問題。
(盧愛芳)
“經過數年的發展,中國的軟件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
6月19日下午,大連富麗華大酒店,在由中國國際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會(以下簡稱“軟交會”)與《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軟件自主創新論壇暨《2008中國軟件自主創新報告》發布會”上,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副司長單慶江的一席話讓在場數百名軟件業人士百感交集。
這絕非一句空洞的“官話”。在此之前發布的《2008中國軟件自主創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連續五年保持每年近40%的產業規模增速,技術服務收入比重大增、出口額持續增長的結構性演變,均表明中國軟件產業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廣闊前景的新興產業,并有望在2010年成為中國又一個年收入突破萬億的產業。
正因為如此,在大部委改革的過程中,國家將原有的國防科技工業部和信息產業部兩大部委合并形成新的主管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的機構,而在新設立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將專門設立一個管理軟件行業的司局。
“不過,中國軟件的發展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是軟件產業大而不強,創新能力不高,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國際競爭力較低。”單慶江以冷靜的態度警告,從去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全球經濟陷入低迷、通貨膨脹等不利因素紛至沓來,而與印度軟件外包的競爭亦趨向白熱化,中國軟件業已經到了亟待升級與變革的時刻。
“中國正由原來的制造加工業大國,整體向工業化后期轉移,產業的升級已經成為各個行業的發展必由之路。”《報告》學術委員、發改委體改所產業研究室主任史煒說。
產業升級趨勢顯現
《報告》數據統計顯示,2007年,我國軟件產業累計完成收入5834.3億元,同比增長21.5%,高出電子信息產業增速3.5個百分點,產業規模是5年前的5.27倍,平均每年增長39.4%;擁有軟件企業14388個,是5年前的3.06倍,平均每年增長25.1%;從業人員152.9萬人,是5年前的2.6倍,平均每年增長21.1%。
《報告》認為,隨著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產業規模、產品結構、研發水平和人員構成都得到了進一步調整,市場不斷向大企業集中,產品不斷向服務型轉化,技術不斷向國際前沿推進,人員不斷向知識性技術性高學歷聚集。
作為軟件業關鍵環節的基礎軟件(包括操作系統、中間件和數據庫)經過多年的投入,開始有所回報。2007年,中國的國產基礎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完成收入190億元,占軟件產品收入的10.6%,而在2002年僅占2.4%;中間件在國產基礎軟件中發展得最好,已經具備替代進口的技術水平。
在中國成為世界制造中心的同時,制造業的發展帶動嵌入式軟件出現爆發性的增長。2007年,中國嵌入式軟件市場收入達到1215億元,預計2011年規模將達到3340億元。
除此之外,中國的軟件行業也正在經歷著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群聚效應凸顯的過程。一些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實現規模并購,以致形成了員工數千人的大型軟件企業集團。一些城市也形成了產業群聚,全國11個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和6個國家軟件出口基地,2006年共實現軟件銷售收入2000億元,占全國軟件銷售收入的42%;出口創匯25億美元,占全國軟件出口總額的42%;聚集軟件企業7000多家;從業人員50萬,占全國軟件從業人員的40%。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正在不斷提高。”北京大學教授、《報告》學術委員杭誠方指出。《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中國本土軟件企業中,近50%的企業設有專利或知識產權部門;超過半數企業的研發人員比重超過了50%,其中20%的企業研發人員比重超過80%以上;研發投入平均占企業銷售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國軟件產業在近7年中增長了10倍,而且我們又形成了各類軟件基本都齊全的體系。”《報告》學術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認為,中國軟件產業基礎已經形成,加大工業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舉措,正是中國軟件產業升級大好時機。
印度模式批判
多年來,國內對于中國軟件業發展道路的爭論,集中在是走模仿“印度模式”的道路,還是探索一條前所未有、但可能適合中國的道路。
印度通過發展軟件外包將自身塑造成為“世界的辦公室”,“印度模式”支持者們的邏輯是,印度同中國具有頗多的相似之處,包括軟件業基礎均較為薄弱,人力資源都很豐富。班加羅爾的成功讓許多中國學者驚嘆,許多的中國城市也都期待著成為中國的班加羅爾,而Infosys等印度企業則成為中國企業的偶像。
薩蒂揚大中華區BIDW業務負責人Sushil Asar先生甚至以一個經典的比喻來形容,中國外包產業正在上演印度外包產業演過的電影,內容一模一樣,只不過是換了角色。
然而,低成本競爭并沒有讓中國出現類似Infosys這樣的巨型軟件企業,而同時卻出現了眾多依賴國家政策和低成本優勢生存的小公司。工業與信息化部司長肖華曾經感嘆:“只要有一個普惠政策擺在那兒,大家都想爭取這個政策;我有一點創新,我就想成立一個小公司。如果長期維持這種局面,我想整個產業很難有所作為。”
“又小又分散,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軟件企業集團,包括地區之間的統籌協調和配套也不夠,龍頭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帶動作用也不夠,自主創新能力還是不足,缺乏核心技術和高端技術。”在6月19日的中國軟件自主創新論壇上,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副司長廖小罕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中國軟件業的缺陷。
“實際上現在中國大城市中不管是生活成本還是人力成本,都已經不具備競爭的優勢,低成本競爭已經不是中國軟件業發展的突破點了。”史煒認為,“如果我們單純學習印度軟件外包業的發展模式,即使再過十年,中國軟件業也就是這么一個受別人牽制的行業。”
EMC中國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李映認為,印度模式是軟件外包1.0時代,特征是成本的外包,印度已經有足夠的規模效應,如果中國想重復這條路,挑戰和壓力將很大,“這也是為什么中國這么多年還沒有做出像印度那樣5萬人以上規模外包公司的原因”。
他認為,現在的外包是外包2.0,其顯著特征是技術外包和人才外包。“任何一家公司永遠不會像在中國一樣快地在美國招到如此多高端的人才,滿足它的新技術和新的項目需求。”李映說,外包2.0時代是中國軟件外包非常獨特的機會。
《報告》建議中國軟件產業摒棄印度模式,抓住世界服務業轉移的趨勢,大力發展技術和人才的外包,走一條更高層次的軟件發展道路。此外,中國的軟件產業應該首先“立足于內需”,以國內潛力巨大的信息化需求市場為主,進行自主創新。
電信和互聯網變革中的機會
但是,互聯網來勢洶洶,對傳統軟件業的發展模式發起了挑戰,這是中國軟件產業也無法逃避的現實,但或許也是個機會。
傳統的軟件開發模式,比較類似于Web1.0時代的門戶網站,是以產品為中心,客戶圍繞著產品中心做圓周運動;而Web2.0時代的軟件開發要逐步完成“去中心化”的工作,讓客戶成為中心,產品圍繞客戶的中心做圓周運動。
《報告》認為,以共享軟件、新型網絡公司和SaaS為代表的互聯網軟件模式,已經極大地沖擊了傳統軟件業的生存狀態,并已然導致商業模式的改變——即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同時以軟件銷售為主而轉向以服務銷售為主。這些變化,導致傳統軟件公司不管是從產品研發觀念上還是產品的營銷觀念上,都需要發生改變。
事實上,在互聯網時代的軟件業中,中國企業同國外企業的成熟度差別相當小,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騰訊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而中國自主研發的許多網絡游戲軟件,已經風靡全球。
“現在,中國電信業正在經歷第二次的革新,3G牌照要發放,移動網絡將成為人們生活的必備品,這里面就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機會。”倪光南說。
隨著中國移動上網人口的數量逐漸增加,同時電信業重組和3G牌照發放的預期,另一種強大的力量正在迅速崛起,以同樣驚人的速度改寫互聯網和整個世界,那就是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即Mobile2.0。
《報告》認為,Mobile2.0將至少在包括音樂、視頻、支付等18個方面提供給軟件企業以創新發展的機會。而伴隨著中國電信業改革所帶來的三網融合和寬帶互聯網的變化,電信業務移動化、IT化、多媒體化的趨勢尤為明顯,IPTV、手機電視等融合性業務受到用戶的青睞,新生了許多的新業務、新模式、新企業,這些必將中國軟件業帶到一個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