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先發優勢
在服務外包帶來的新一輪產業轉移的競賽中,印度比中國早出發了十幾年。在多年的積累過程中,印度形成了如下的競爭優勢:
● 規模經濟:印度的幾大知名服務外包企業,如TATA、Infosys, 其員工人數過萬,能承接大型服務外包項目,固定成本攤銷使其實現規模經濟。
● 學習效應:人員經驗、管理水平、質量控制等多年軟件開發積累的學習效應。
同時,對于承接歐美服務外包業務,印度有如下的天然優勢所鑄就的壁壘:
● 近似的語言和文化:印度的英語人才豐富;文化和與歐美接近
● 廣泛的人脈關系:大量印度人在歐美從事軟件開發、管理等工作,其將業務發包到成本低、自己熟悉的地方成為自然選擇。
中國的發展出路
在近年來的服務外包摸索中,中國建立了一批領先企業,如東軟、中軟、海輝、文思;中國也出現了比較活躍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如北京、上海、大連。特別是對日外包方面,中國的市場份額高達60%。但由于歐美市場發包量巨大,占全球發包量的80%,而中國在歐美的份額不到5%,遠低于印度,這造成中國離岸軟件外包的市場規模仍然很小,企業規模和人均產出遠低于印度企業。在鞏固日、韓市場的基礎上、快速拓展歐美市場,成為中國軟件外包進一步擴張的突破口。
在形成中國比較優勢方面,我們建議考慮如下角度:
● 規模經濟:由于中國存在大量的內需市場,將內需的軟件開發需求與海外的需求結合起來,實現“內外兼修”。企業可以在開發過程中共享生產資料(電腦、帶寬等資源)、開發者的技能(如對開發工具的使用和行業經驗的積累)、管理經驗(如項目管理和質量控制等),從而實現范圍經濟。
● 后發優勢:可以借鑒印度軟件外包企業在項目管理、質量控制以及人員培訓方面的經驗;同時吸取其員工跳槽率過高、成本迅速攀升等教訓,提高中國軟件企業的學習效率。
● 創新:創新是后起者趕超先發者最有力的武器,創新的方式可以有多種,如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軟件業的技術創新層出不窮,SOA、SaaS、Web2.0等都為中國企業快速趕上創造了條件。業務模式方面,如果能吸引大批企業在中國設立制造工廠之后,將后臺業務向中國轉移,并充分利用B.O.T(建設.運營.交付), C2P(成本中心到利潤中心)等風險共擔的業務模式,則可以使中國軟件外包走出一條差異化的創新之路。
另外,中國自然形成的天然優勢(或稱壁壘)也比較明顯:
● 良好的基礎設施:交通、電力、網絡等設施穩定、供給充裕。
● 巨大的中國市場: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吸引很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已經成了微軟等國際企業最重要的目標市場之一,其軟件的本地化必不可少。
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 信息不對稱問題: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的國際知名度低,尚未形成類似TATA, Infosys等知名企業。培養龍頭企業、建立國際知名度和聲譽至關重要。其實,中國軟件外包企業不乏優秀企業和成功案例,但很多企業只顧“悶頭做事”,忽略了宣傳和品牌建設。
中國缺少類似印度進行行業監管、能夠提高信息透明度的軟件協會機構。各地的軟件園某種程度上起到了上述作用,但由于比較分散,存在競爭,因此缺乏國家層面的聲音。
● 人才供給的問題:現階段,缺乏合適的人才成了制約服務外包市場發展最大的瓶頸。全球外包使得市場需求及潛在需求非常充分,但受限于各地合格人才數量有限,供給相對不足。保守估計,中國服務外包未來五年的人才缺口在15萬左右。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將成為外包市場飽和之前持續的話題。
● 外部性影響:制造業,特別是某些高污染的制造行業具有負的外部性;而軟件外包行業,由于屬于知識和勞動密集型行業,既可以解決就業問題,也可以改善勞動力結構,而且白領階層還可以拉動消費提升,其正的外部性不容忽視。同時,先進制造需要卓越服務,軟件外包行業可以使制造和服務形成雙螺旋上升的良性產業結構,推動中國產業升級。
● 政府扶持和干預:在發展軟件外包方面,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稅收和補貼,支持中國軟件企業的發展。同時,營造良好的外部軟硬件環境,形成實用型的人才培養機制,也有助于發展初期的中國軟件外包產業做大做強。
從事軟件外包企業應注意事項
由于軟件外包企業的特點,決定了二八原則的適用性,即大客戶占企業收入來源比例很高,維系大客戶并深化其合作可以給企業帶來可觀的收益。如下經濟學理論可以供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參考:
● 囚徒困境與雙贏思維:接、發包企業之間,在最初合作時,由于缺乏相應的信任,往往造成交易成本提高,個別情況還會造成雙輸的局面。如果接包企業能夠充分意識到,由于雙方在博弈過程中的相互影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系統利益最大化,從而抱著長期誠信合作的態度服務客戶,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很多對日外包的企業反映,日本公司在第一次合作時往往條件非常苛刻嚴格,但如果經受住考驗,并獲得客戶的信任,將會獲得長期合作和良好收益。
● 六西格瑪與服務質量:對于關鍵客戶、關鍵項目,往往細節決定成敗,需要拿出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高服務質量,從而形成客戶滿意度、客戶忠誠度的良性循環。
● 價格歧視與接包者利益最大化:將客戶按照地域(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以及其所屬的行業(如金融、電信、高科技等)進行細分,找到各個細分市場的需求特點和主要訴求,通過差異化的服務和價格,以貼近客戶價值的方式定價,實現接包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根據IDC公司2005年對上千家美國發包商的調查,其當年發包地選擇中,印度排第一位;而其未來兩年后(2007年)的計劃發包地選擇中,中國成為首選。該調查有力地說明了中國在承接全球軟件和服務外包中的潛力,要實現這一藍圖,需要企業、政府、各相關機構以科學、務實的發展態度,營造健康的生態系統,助力中國經濟的產業升級和可持續性發展。
本文作者為IDC中國軟件與服務研究部高級研究主管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