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業界喧囂一時的ASP灰飛煙滅之后,我一向以謹慎的眼光看待類似的新興事物,尤其是SAAS。即使在各大軟件巨頭鼓吹之下,也未能改變我對SAAS的悲觀預期。
自從業界喧囂一時的ASP灰飛煙滅之后,我一向以謹慎的眼光看待類似的新興事物,尤其是SAAS。即使在各大軟件巨頭鼓吹之下,也未能改變我對SAAS的悲觀預期。
然而07年IDC研究報告和計世資訊的研究報告用數據改變了我的看法:計世資訊研究指出,根據近幾年來的發展統計,充分預期未來五年SAAS的復合增長率將高達43%;而07年IDC研究報告說本土IT服務企業中企動力已經超越IBM成為國內IT服務外包的No.1,這更讓我感到吃驚。
動態經濟方法
技術其實是一種重要的企業增長動態因素。企業對技術的需求有兩種:實際需求和前瞻性需求;前者取決于企業的實際運行狀況,后者取決于企業對未來發展的預期。但凡是非技術領域的企業,或者非IT領域的技術企業,他們對這兩種需求的把握都不會很準確,尤其是前瞻性需求。在一個增長或者預期增長的企業中,技術投資的大小與技術需求的平衡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IBM雖然不是SAAS概念的始作俑者,但卻是IT服務外包的大佬。為什么強調IT服務?李嘉圖的資本利潤遞減法則認為,資本的積累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所在,資本積累的同時擴大了對勞動的需求,從而使工資得到提高,結果使資本利潤率逐漸降低。對技術外包的需求產生是一樣的道理:企業規模發展和資本積累的同時會產生對技術支持、技術服務和技術依賴的逐漸增長,從而導致技術開銷的提高,結果也會降低企業發展的效率。中小企業對IT服務的需求是這種技術需求增長的主要組成部分,李嘉圖的方法是對基于自由主義的凱恩斯理論的有效補充,而從李嘉圖這種適合于長期和動態的分析方法來看,IT服務外包確實是降低自身技術開銷、提高企業發展效率的有效策略。
動態客戶認知
企業客戶不簡單是一個契約關系決定的個體,也不僅僅是單純追求自我利益的產物。企業客戶部分地包括構造、組織活動并使其合法化的機制。而國際化的大服務商,他們的服務理論所依托的,大都是來自歐洲和北美發達經濟的企業發展經驗。事實上,發達經濟的企業經驗和發展中經濟的企業經驗,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大的相似性,可以用類似的服務手段和策略,去輔助企業客戶的成長。IBM在IT服務領域浸染已久,成就卓著;但中企動力能卻在國內的IT服務外包領域超越IBM,我想應該是對于SAAS模式與國內企業個性的成功領悟和把握。
國內的很多企業,象淘寶、百度、阿里,都在與國際大佬的同領域相似模式競爭中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一方面自然與他們從模仿到創新的企業戰略分不開,但更重要的是只要方向正確,國內企業往往比國際大佬更能準確捕捉由于文化不同認知方式不同和現代性階段位置不同所帶來的國內客戶的特殊個性。
增長和發展不是同義詞,如果不考慮技術需求與技術投資的均衡,也許能在短時間獲得增長的(賬面)最大值;但是對于發展來說,企業從動態分析角度認識自身所需技術投資的力度大小和技術投資方式的不同選擇,通過適當的分工、外包獲取技術支持環境的改善從而使企業利益持續成長,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