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緣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對技術領域的投資也隨之下降。惠普(HP)CEO馬克·赫德 (MarkHurd)似乎正在準備挑戰“處境艱難的一年”。
一個裁員2.5萬人的整合計劃,拉開了惠普2008年轉型重組的序幕。
轉型前奏
自從2005年3月臨危受命,在擔任惠普CEO的前三年里,馬克·赫德一直通過削減成本、重組以及提高效率來保持公司業績的增長。因為已經實施了一系列削減成本、改進業務的舉措,赫德想要進一步提高利潤率或者擴大利潤將“無從下手”。
8月26日,惠普宣布以139億美元完成對EDS公司的收購后,問題似乎正在被解決。
馬克·赫德的目標是將惠普公司確立為軟件行業的領導者。
事實上,馬克·赫德上任之初就曾宣布,“將軟件作為未來的核心和投資方向,并通過更多的收購來拓展全球軟件業務。”從2005年9月以后的半年里,惠普一口氣收購了Peregrine和AppIQ公司,2007年又將Mercury公司納入囊中。惠普一直在努力建設“新的軟件部落”。
馬克·赫德認為,軟件已不僅僅是一項業務,關乎到惠普的能力。
四年前,惠普大約70%的研發費用花在硬件上,到2007年,各種各樣的軟件投資占比達到了70%。2006年,惠普邁出了嶄新的步伐,其軟件收入增長23%,達到13億美元,這是惠普任何其他業務增長率的兩倍多。
并購EDS后,惠普不但會得到EDS的人才和產品線,還將擁有EDS的高端客戶群——目前,EDS的前300大客戶中,只有不到30家與惠普的前100大客戶重疊。惠普有望成為1200億美元量級的“巨無霸”。借此,惠普也將進入全新的領域而不再單純依靠硬件產品來實現未來的利潤增長。
惠普會不會像IBM一樣向軟件和服務轉型?這是一個好問題。只要看看IBM的服務收入,也許就能明白馬克·赫德的用心了。
IBM2007年財報顯示,該公司2007年收入達到980億美元,其中軟件占40%。和IBM相比,惠普在服務器、存儲和咨詢服務市場都和IBM有競爭,而軟件業務的利潤僅為8500萬美元。
“藍色巨人”的服務業務營收已經占其總收入的54%,惠普的IT服務業務收入不到其三分之一。按照Gartner公布的數據,2007年全球IT服務的市場總額為7480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其中,IBM以540億美元列第一,EDS以221億美元排第二,而惠普則以172.5億美元居第五位。牽手EDS后,惠普的服務業務接近400億美元,將大大縮短與IBM的差距。
收縮成本
不過,轉型心切的馬克·赫德仍面臨幾個突出的問題。
惠普與EDS合并后的公司員工總數為32萬人,其中惠普原有員工17.8萬人,EDS原有員工14.2萬人。這對于一貫提倡“精簡”的馬克·赫德來說,過于臃腫了。
此外,EDS在2007年的221億美元營收只創造了7.61億美元的凈利潤,“人海戰術”嚴重損害了EDS的盈利能力,它去年的利潤率僅為6%。
為了再次證明自己具備整合硬件以外業務的能力,馬克·赫德宣布裁員,“重組計劃一旦完成,公司每年可節省18億美元成本,將被投入銷售、新興市場等領域。”
據悉,為了能在并購后大幅消減成本,惠普會把整合工作從技術層面擴展到渠道與客戶資源領域。馬克·赫德的目標其實很簡單,“讓惠普在所花費的資金里,高達75%的錢用于維護我們現有的設施,25%用于激勵創新。”
對馬克·赫德而言,投資也是為了節約資本。實際上,惠普的資金花費已經增加了三到四倍,大肆花銷的同時,也為惠普開拓新業務降低了成本。
以中國市場為例,惠普也很有可能從收購EDS中盡快獲益。目前,中國作為EDS的全球戰略中心,已擁有兩家辦事處,一個全球外包中心和一個服務于中國金融、汽車、制造行業的全球第四個服務交付中心,人員規模達到2000人。
目前,裁員及整合計劃尚未涉及中國,但業內人士認為,對收購EDS的惠普而言,中國的服務外包市場可能蘊藏著更為巨大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