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經濟而言,2009年十分關鍵,面對世界金融海嘯帶來的沖擊,保證經濟增長達8%以上,任務相當艱巨,就業壓力相當大。最近讀了幾篇文章,頗受啟發。有專家認為,服務業的崛起將是對舊有經濟模式一次新的重組。在改革開放30年獲取巨大成就之后,2009年將是中國經濟一個新的開端。2009將開啟中國服務型經濟元年,為什么這么說?筆者愿將以下分析與觀點和讀者分享。
改革開放30年至今,我國目前第三產業的比重僅為30%多,不僅低于發達國家60%-70%的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45%的平均水平。過去30年,我們以“中國加工制造”參與國際分工,解決了原始積累,摘掉了全民貧困的帽子,初步建立了龐大的消費體系。但因為偏重以投資拉動經濟,以投資拉動勞動力需求,客觀上形成了“重制造業、輕服務業”的格局。投資拉動使得產業重合多,彼此競爭激烈。產業競爭的結果,吸納就業的能力不升反降。專家認為,從加工制造業轉向服務業為重心,是經濟機構轉型的一道重要臺階。
專家認為,如果將這30年看作改革開放第一階段,我國產業結構形成的巨大問題,不僅是知識產權不足導致創新型產業不足,而且還在于跨國資本與政府主導的投資較多集中于大生產制造項目。隨著越來越多生產線的引進,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增加,構成了一條條經濟大動脈。可這些大動脈尚缺少豐富的靜脈與毛細血管,難以保證經濟大動脈長久蓬勃的涌動能力。我們已經有了足夠多的大企業,也有了足夠多的小企業,但同時又缺少面向未來的創新型大企業,缺少由無數充滿活力的小企業所構成的大企業。
加工制造業發達后固然會伴生服務業,人民解決溫飽后因文化娛樂、保健旅游的需求而促進服務業的發展,如餐飲、健身與美容美發、各色各樣的娛樂場所。但與加工制造業比,它們往往是小民營經濟體的組合,分散在各角落,投資與生產規模小而落后,難以發展成為先進生產力與先進經濟關系結合的連鎖服務業。
由于加工制造業太多依賴海外市場,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產業難免萎縮,產業升級已不可避免。而低端制造業的衰退,必然促使更多勞動力與資金流向服務。更多人脫離制造業后,將重新認識服務業。而國家對銀行相關投資政策的放寬,出臺有關服務業、文化產業投資優惠政策,實際已經打開了服務業發展的通途。
服務經濟實際也是制造業升級、創新型產業生長的土壤。新的一年,服務經濟的意識應當全面更新,相信2009年將在這種新的開端中充滿新的希望。
據統計,從1980年至1990年,我國GDP保持9.5%的增長,就業彈性為0.453;1991年至2000年,我國GDP保持10%的增長,就業彈性下降至0.11;而從2001年至今,就業彈性更是下降到不足0.1。
有專家認為,如果把加工制造業轉向以服務業為重心,將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全球范圍內,隨著“中國制造”不斷走向全球,“中國服務”已悄然而來。近年來,跨國公司一步步轉移自己的非核心業務,比如他們把一些研發項目轉移到印度,更多的則是轉移到中國,使中國的服務外包得到發展。中國正逐漸成為跨國公司選擇外包的主要市場。
外包服務可以解決跨國公司的研發、采購與制造成本等問題。中國啟動服務經濟,有強大的制造業為依托,有利于完成經濟結構的升級,在全球化經濟中贏得主動,實現戰略性的調整。在未來30年中,也必定會讓國家和百姓得到更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