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江蘇新沂市馬陵山鎮高原村的高性能蔬菜大棚成了村民們的“聚寶盆”:油皮黃瓜、櫻桃西紅柿、菜花、茄子……一筐筐新鮮蔬菜運出去,換來大把鈔票。農民鮑善庭說,2008年蔬菜比往年早上市半個月,收入增加兩成,這都是因為育苗公司當初瓜菜苗子育得好。
“服務外包”蔚然成風
種菜要有好收益,育苗是關鍵的第一步。新沂市推行“專業化生產、商品化供苗、社會化服務”的集約化育苗運作模式,在瓦窯鎮建立瓜菜育苗中心,年產各種特色瓜菜、水果種苗3000萬株,每株0.4元~0.5元。農民需要種植的時候,只要打個電話,育苗中心的工作人員就會在規定時間送苗到田頭,并提供技術服務,保證成活。政府在“以獎代補”扶持企業提高育苗技術的同時,還對購買種苗的農戶給予每株0.2元的補貼。
從農民一家一戶土法育苗到專業化育苗集中供應,這一轉變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農業生產領域的“服務外包”。
在新沂,一些有特長的農民或專業化組織,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為其他農民特別是一些大戶提供專業性的“外包服務”,專門從事建棚、育苗、收割、畜牧托養、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唐店鎮農民張峰租下130多畝地,專門搞無土育苗出售;馬陵山鎮農民訾民迎專門給鄰近村莊的農民提供病蟲害防治服務,定時到田間施藥。
“服務外包”優勢多
瓦窯鎮街集村種植大戶趙永泰是“服務外包”的典型受益者。作為村里第一批搞大棚種植的農戶,趙永泰2003年就開始種植西甜瓜,光是掘地,就讓一家人整整忙活了兩三天。此后,建大棚、買種子、育苗、施肥、撒藥、除蟲除草、賣瓜,都得占勞力,就是缺一根竹竿,也得跑一趟鎮里。而現在,建大棚的活兒,包給了山東壽光來的施工隊;瓜苗則從鎮里的瓜菜育苗中心購買;施肥除草等田間雜活也交給16名“田間工人”;技術難題由鎮里聘請的“技術秘書”楊云旺來解決;瓜菜成熟后就請四季青合作社到田頭收割收購,趙永泰本人只負責統籌安排。
農民搞“服務外包”,表面上看是花錢請人干活,似乎不如自己動手干劃算,但自己干的活和專業隊伍干的活,“水平”是不一樣的,由此帶來的效益也相差懸殊。趙永泰算了一筆賬:專業施工隊建一個普通鋼管大棚要價2萬元,自己建需要1.5萬元,但專業施工的大棚保溫效果好、結實,可以連續使用5年,自己建的只能使用3年;再比如,買一棵瓜苗0﹒45元,自己育苗需要成本0﹒4元,但買來的“專業苗子”每畝可以增產約兩成。正是這種專業性的“服務外包”,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民搞起了種植業規模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