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金融危機對全球各行業產生的影響正在不斷顯現,高度依賴美國和歐洲金融服務業需求的全球離岸外包行業,也受到了危機的影響。盡管如此,歷史經驗顯示,初期的沖擊過后,對離岸外包服務的需求仍將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而對于中國的服務外包企業來說,危機更可能為加速行業國際化帶來機遇。
中國弱項
2007年,全球離岸外包產值達到了600億美元,中國占整個市場的份額不到10%。麥肯錫對中國14個城市的 75家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以及中國政府官員、服務外包園區管理者進行了訪談,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研究分析顯示,盡管較之自身而言,近年的增長明顯,長期潛力強勁,但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速度仍不夠快。
近年來,中國主要服務提供商的增長率落后于印度。鑒于印度在服務外包領域已有的領先份額,這持續拉大了其與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份額和知名度方面的距離。對全球離岸外包規模的保守估計顯示,到2012年,全球離岸外包規模可超過1600億美元。如果中國希望屆時成為無可爭議的全球第二大服務外包目的地的話,它需要取得大約20%的市場份額,即300億美元以上。若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在今后四年內使行業規模實現5倍以上增長。
面對這種形勢,一系列關鍵挑戰還在繼續阻礙行業的加速發展。首先,中國尚未出現一家達到相當規模的(服務外包收入超過10億美元)國內企業,整個行業依然呈高度分散格局。其次,相對于其他更知名的服務外包目的地,中國依然缺乏明確的價值定位。中國更多地還被看作“全球制造中心”,而不是新興的服務外包大國。再有,無論是國內的IT 服務、還是國內的外包服務,增速都低于原先的預測,國內潛在發包企業并沒有產生足夠的需求來促成國內服務提供商的增長。
未來機遇
盡管受到金融危機沖擊,麥肯錫最近采訪的美國六大主要金融機構中的五家仍表示,打算繼續保持或擴大今后6至12個月內服務外包和離岸的計劃。同時,當前的宏觀環境對于戰略明確、資金寬裕的中國企業而言,可能為其加速國際化帶來機遇。這些機遇包括:
——并購:全球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許多擁有優質技術和客戶網絡的信息服務企業的資產價格大幅縮水,為擁有充裕資金、同時戰略上可以制定協同效應的中國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潛在并購機會。
——合資:正如打開全球市場對中國服務外包企業而言,是實現增長目標的關鍵;尤其在發達國家市場目前疲軟的情況下,中國市場也會是全球企業拓展和深化業務組合的機會。中國的服務供應商可以與國際服務供應商組成戰略合作聯盟,通過提供國內客戶關系來從國際合作伙伴那里引入新的服務能力。
——人才: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可能會有一批熟悉國際市場客戶,掌握豐富行業經驗的專業人士將尋找進一步的職業發展機會。如果企業能營造恰當的工作環境——包括有競爭力的薪酬、能夠升遷至高層職位的堅實職業發展路徑,以及包容多樣性的企業文化,則可以吸引發達國家經驗豐富的行業專業人士加盟中國企業。
增長引擎
要趕上全球產業的增長速度,迫切需要中國的服務外包產業實現發展的躍變。這要求中國根據自身的競爭優勢明確強勁的增長引擎,同時將發展的重點逐漸從傳統領域(應用開發和維護、系統集成和基本業務流程外包等)向工程服務、研發、市場運作和決策支撐等高附加值領域拓展。我們認為,以下四個領域可成為中國服務外包行業實現跨越式增長的引擎:
第一,依托“端到端”產業鏈的全球主導地位,在三至五個新興領域建立先發優勢。在一些中國整體上已經具有“端到端”產業鏈優勢的行業,逐步形成世界研發中心。
例如在通訊行業,中國有全球最大的通訊市場,不管是固線還是無線通訊,中國可依托其全球最大的幾家電信運營商和一些全球范圍內增長最快速的電訊設備制造商,形成“端到端”產業鏈上的主導地位,打造服務這個行業的增長點。
第二,鞏固面向日、韓離岸業務首選目的地地位,逐步打造產業研發聯盟。在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日本服務外包首要接包地基礎之上,進一步把服務推向高端,形成產業研發聯盟。
值得考慮的例子可能包括,消費電子、汽車、清潔能源、生物技術、游戲和動漫。中國與日、韓天然的語言和文化親和力,已經幫助中國樹立了在基本離岸業務領域內的領導地位,可繼續利用這一優勢,展示從事高附加值業務上的能力,向客戶提供新的價值。
第三,利用中國的經濟重要性和戰略性地理位置,樹立跨國企業在亞洲全方位運營和管理中心地位。這超出了狹義的服務外包領域,不僅僅是IT服務和一些相對比較標準化的流程運作,而是涉及營銷、銷售、管理等的全方位工作,都可以在中國實現。
目前在很多行業,中國已經是全球前三位的市場,同時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把中國看成“第二本土市場”。加之中國在亞洲地區又擁有相當好的地理位置和完備的交通網絡,因此有希望成為跨國企業在亞洲全方位的運營和管理中心,并隨之帶來大量的、無論是前端還是后端的服務外包業務。
第四,通過加速信息化建設進程,進一步釋放國內市場需求。目前,中國的IT支出總量占GDP的比例,遠低于其他許多國家,僅是美國的十分之一和印度的二分之一。
由于中國政府對政府機構擁有財政支配權和直接決策權,并對國有企業擁有影響力,因此政府有能力推動國內IT需求的快速釋放。例如,政府部門可以對個人計算機及“最后一英里”寬帶接入等 IT基礎設施進行投入和更新,或通過部署電子政務應用來提升辦公效率。■
彭壯壯為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目前負責麥肯錫公司大中華區的服務外包咨詢業務;白毅凱(Enrico Benni)為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和技術咨詢業務負責人;胡貫中為麥肯錫公司副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