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世界經濟制造重心轉移到亞洲之際,中國和印度兩國常常被人放在一起來比較。同樣都是世界超級人口大國,同樣都想在世界知識經濟的潮流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中國已經將軟件與服務外包行業的對手圈定為印度,一直伺機超越。
盡管中國的軟件與服務外包行業連續多年以20-40%的速度發展,但在全球市場所占份額不足10%。不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市場占有率,中國距離印度的差距仍然不小。
麥肯錫近日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盡管中國的服務外包業務近年來增長明顯,但發展速度仍不夠快,低于印度的增長速度。
問題所在,主要有四大障礙:一是中國軟件行業高度分散,服務外包企業規模相對較小,缺少與世界頂級企業規模相媲美的大型企業;二是相對于其他服務外包目的地,中國對外宣傳不夠,國外跨國公司對中國服務外包能力了解不夠;三是中國國內的潛在發包企業往往習慣于自己干,沒有把發包業務提供給專業服務供應商,致使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沒有成為國內服務外包企業的強大增長支柱;四是缺少具備相關經驗的管理者和市場開拓者。此外,中國企業受制于英語語言障礙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欠缺,而印度企業在這兩方面有優勢。
當然,品牌建設不到位也是其中一項原因?!吨袊M出口軟件》雜志主編蕭亞平說,中國有60%左右的軟件出口到日本,即便如此,日本三大發包商的高層領導,都很難同時說出3家中國軟件(10.89,-0.25,-2.24%)企業的名稱。這說明,中國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還處在品牌建設的初級階段。
企業品牌的不到位直接導致國家品牌的缺失。中國已是一個經濟的大國、制造業的大國,而要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則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品牌。對于正處于蓬勃發展的中國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而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和服務品牌將是企業走向世界市場的敲門磚。
在軟件出口方面,目前已經建立了較好品牌的企業包括東軟集團(600718)和完美時空(PWRD.US),前者是服務外包企業的典范,后者是軟件成品出口的代表。
數據顯示,全球金融服務外包業在2008年前9個月縮水39%,合同金額僅為110億美元。不過,隨著全球企業設法降低成本,將更多業務外包,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將面臨更多的機遇。
一方面,國內外各級政府和大企業的軟件發包數量增加,將導致市場需求急劇擴張;另一方面,國外的競爭對手近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這必將給中國企業提供一些市場機會。例如,印度第三大軟件外包企業被發現財務造假,這將直接影響印度軟件行業的整體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與印度的競爭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利用對手的失誤,而是利用自己的優勢。王岐山副總理強調,中國利用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當前形勢變化發展軟件和服務外包行業,有著自己的優勢,其中包括獨特的人才優勢和人力優勢。他強調,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中國服務”的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