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只有一個“硅谷”,印度只有一個“班加羅爾”,而在中國,北京、上海、大連、成都等城市都想成為“中國的班加羅爾”,然而,“中國的班加羅爾”最終也只能有一個。目前來看,憑借“天時、地利、人和”的“天然條件”和政府對軟件外包的重視,大連走在了前面。然而……
坐飛機,從大連到日本僅需要一個多小時,到韓國不到一個小時。大連處于東北亞地區的中心位置,和日本、韓國非常近。
“即使我們不想發展軟件產業,日本人也會找到大連的門口,要在大連發展軟件產業。”大連市市長夏德仁說。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很多日資企業就開始把大連作為一個辦公后臺,和大連企業合作,很多大連本土軟件企業如華信、海輝等靠吃“日本飯”發展壯大起來,成為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的排在前列的企業。
在最近幾年中,日立、三菱、NEC、Sony等日本企業都在大連建立了客服中心或者軟件研發機構。通用電氣公司、戴爾、埃森哲、畢博、惠普等歐美大企業也在這里設立了針對日本或北亞市場的軟件研發或運營機構。
“不僅是因為地理位置近,往來方便,而且大連人才不錯,會說日語的人較多。”而吸引外包生意的決定性因素是大連較低的人力成本,而且大連的地價比北京和上海要便宜得多,比東京和大阪的天價地皮相差更遠。據了解,2004年,日本在大連的外包服務業務價值達到了3750萬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
“現在大連對于日本來說,就像班加羅爾對于美國一樣。”畢博公司中國研發中心的一位負責人說。有人開始把大連和印度班家羅爾相比較。近日大連市市長夏德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與班加羅爾相比,我們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當然我們也有比他優越的地方,比如說我們的基礎設施。但是如果經過10、20年的努力,我們在面向日本的軟件開發方面從質量和水平會不亞于班加羅爾。”
由于有超趕印度班加羅爾的雄心,和“天時、地利、人和”的“天然條件”,大連IT外包走在了其它城市的前面。2003年大連被國家科技部評為“軟件產業國際化示范城市”,獲得這個“稱號”的城市目前僅有大連。然而,大連要真正成為“中國的班加羅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才缺口”需要填補
“幾乎每天擔心獵頭公司挖自己手下的人。”一從事多年軟件外包業務的大連本地軟件企業老總向記者抱怨。大量外包訂單的涌入,越來越多跨國公司進駐,給大連的軟件外包帶來了機遇,也引起了人才的短缺。
“互挖墻角常常出現”,不但大連華信等本土軟件公司談起人才短缺問題都很憂慮,也讓進駐在大連的跨國公司業務擴張也遇到了難題。
大連華信從96年創業之初的幾十個人發展到了近兩千人,但目前的員工水平還遠遠不能滿足公司發展的需求,華信目前正在進行外海上市的沖刺,“目標是要繼續做大做強,而目標的實現關鍵是我們能否聚集到更多、更優秀的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大連華信計算機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對記者說。
通用電器大連咨詢管理技術咨詢有限公司是最早進入大連開展BPO的企業,該公司原定計劃在大連招聘3000—4000人,現在只有1300名員工;惠普去年落戶大連成立了惠普全球運營支持中心,目前主要從事針對北亞地區的軟件開發、BPO、呼叫中心等業務。據惠普全球運營支持中心(大連)總經理陳生介紹,目前該中心員工總數有近800人,計劃在未來一到兩年之內發展到2000—3000人的規模,對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IBM公司正式入住大連軟件園的時候,曾經提出在五年內發展到擁有員工20000人的目標,盡管該公司2004年底員工數量達到600人,與實現這一目標的差距依然很大。
一業界人士比喻國內對日軟件外包企業正面臨著“快樂的痛苦”:對日軟件外包業務多得做不過來是快樂的,但人才的匱乏導致訂單丟失卻是痛苦的。
夏德仁市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承認,目前制約大連軟件產業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人才缺乏。 “為此 大連招商引資現在已經放緩了步伐,現在很多企業到了大連,招收一兩百人還可以,招收三四百人還勉強,但是超過了這個數字后就感覺到大連的人才非常缺乏。
據夏市長介紹,為了解決人才問題,大連市政府從98年開始就建立起一套人才培養機制。但最近幾年,在大學培養的人才還沒有進入社會之前,這是大連人才短缺最嚴重的時期。他預計目前共需要從業人員8萬-10萬人,但目前大連的從業者只有3萬人左右,實際供應能力與需求相比,存在較大缺口。
根據大連市的調研,目前軟件開發人才的需求的層次是1:2:7,其中中高級人才占總需求的30%。最高層次是軟件架構師,要求精通日語、英語或日英雙語,在IT領域工作8年以上,這部分占從業人才比例的10%左右;中層是項目經理PM和系統工程師SE,要求精通日語或日英雙語,IT領域工作3年以上,1年以上項目管理經驗,這部分占人才比例的20%左右;基層人才主要是軟件工程師PG,要求日語三級,英語四級以上,1年以上IT經驗,這部分占人才比例的70%。
針對當前大連對中高級軟件人才的迫切需求, 8月16日,以“大連,軟件精英的舞臺”為主題的國際IT人才招聘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此次人才招聘活動由大連市市政府出面、市長夏德仁親自帶隊,和大連本地的眾多知名企業組成的招聘團,以北京為首站,在中國國內各大城市和海外多個城市展開為期半年多的招聘會,在全球范圍內招攬高端IT人才。
實際上,人才缺乏問題不僅大連急需解決,這已經成為整個中國面臨的共同難題。夏德仁市長認為,中國人才資源的缺乏是一個結構性的缺乏。做過多年大學校長的夏德仁市長深刻認識到目前人才供需中的矛盾:“大學畢業生中有1/3在第一次分配過程中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1/3到了崗位上之后又覺得專業不對口,剩下1/3才算是能夠找到比較理想的崗位。”他希望向大連這樣的招聘活動能向教育系統傳遞這樣一個信號:大企業需要高素質的計算機軟件人才!
“消化能力”需要增強
盡管做日本軟件外包中國企業有優勢,但實際上中國企業所能獲得的訂單數量與總量難成正比。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對日軟件外包占全球軟件外包的市場規模的7%左右。據夏德仁市長介紹,日本軟件外包市場在100億美元左右。而與“100億蛋糕”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大連現在才“切到”2億多美元,而據了解全國對日出口的總額也就10億多美元。相比對日軟件外包這塊大蛋糕,我們的胃口太小,消化能力有限。
據著名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對軟件外包市場調研分析,目前中國的外包業務主要集中在相對低端的數據處理和軟件編碼,而印度外包的區域特點是呼叫中心、軟件開發、工程設計以及后臺運作和數據輸入。
軟件外包,我國企業還停留在這條產業鏈的最底層。這種情況顯然與國內企業的業務能力有很大的關系,缺乏高端的人才則是一個根本原因。
“(中國企業)做不了高端,不是市場問題,而是能力問題。”華信總經理劉軍曾對記者過說。“中國企業自身規模有限,根本接不了大單子。”據估計,中國目前有數百家從事軟件外包的企業,但規模大多在數十人至數百人之間,這與印度和美國軟件企業動輒幾萬人的規模相比,簡直天壤之別。
這就是水平和層次上的差距。而和中國企業爭奪“軟件外包”蛋糕的卻是這些來自印度、愛爾蘭等地區的全球實力對手。中國企業做不了高端單子,只能實力強的國外對手拿去。
在軟件外包中,更大的市場和更高的利潤集中在歐美。而對于希望承接歐美軟件外包大單子的企業而言,“消化能力”更是挑戰:“要求500人的規模絕對是一道鐵門檻。”實際上,中國企業能超過500人規模的并不多。
盡管近年來大連在對日外包取得飛快發展,但相比北京、上海,軟件自主研發方面還處于劣勢,很多公司把高端的軟件研發和對歐美的外包業務放在北京和上海做。顯然,目前大連的對日外包如在比較低端的數據處理業務蓬勃發展的同時,要提升面向高端外包業務領域。
“大連軟件產業發展是從先給別人打工開始。”夏德仁說。他承認,大連目前光做外包,競爭力還有限,層次也比較低,他希望通過這次招聘活動找來一批高端人才,使大連具有足夠的研發能力。“先做好對日外包,下一步積累經驗,培養人才,鍛煉隊伍,具備實力后進軍歐美市場。”
“創業氛圍”有待形成
國內各地在招商引資或招聘人才的時候主打的“招牌”多是能提供什么樣的優惠政策。
大連也不例外。在此次人才招聘發布會上,夏德仁市長表示:“大連有很多的優惠政策,而且比其他城市更加優惠。”
“我們和每個地方談,鼓勵政策都是差不多的,如比成本低呀,比土地便宜,比人便宜等”,一位回國創業的“海歸”老總對此深有體會。
然而,引進高端人才,尤其是從海外引進“海歸人士”,他們更看重的是類似美國硅谷的鼓勵創新環境。
該位“海歸”老總對記者說,硅谷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如地皮貴,物價貴,但還是很多人喜歡留在硅谷,就是因為硅谷一個鼓勵創新的環境、創業的生態環境。“在硅谷只要有1個“點子”,就會有10個人支持你,資金、管理等各方面都為你準備好。”
他認為,硅谷能吸引人才的地方在于,在一個健全的機制和環境里,技術人員需要的作的事情就是專注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而在國內,“很多事情太復雜,”他說,“吸引人才不能只憑房子、車子或者是退稅。我們如何能夠沒有雜念的創業、鉆研技術、創新才是最重要的。但很多地方還停留在一般的鼓勵政策上。”
能把人才招進來僅是第一步,更重要是能否留住人才。而要留住人才,除了優惠政策外,更需要著力培養一個鼓勵創新的環境。
而在這方面,大連還處于起步階段,還與“硅谷”、“班加羅爾”有很遠的距離。
“對于大連來說,我們正在培養這樣的環境,這就是局部硅谷環境。”夏德仁表示,現在軟件園發展初期要靠政府努力,給很多優惠政策先發展起來,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是一個相對比較完整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里面競爭,有成功也有失敗,大家可以不受文化和觀念的制約,形成局部硅谷的環境。 夏德仁相信只要高新人才多到一定程度,就能培養、形成這樣一個比較寬松、比較國際化的創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