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業正在經歷著一個機遇、挑戰并存的重要時期。一方面隨著金融制度不斷完善、金融業實力的不斷增強,上海在全國、亞太地區乃至全球金融業地位都在呈現上升勢頭。特別是WTO過渡期后,上海金融市場將更加開放,會吸引更多國際金融資源的落戶;另一方面,上海金融業也面臨著國內其他城市、國際上老牌金融中心城市、以及不少新興的城市的嚴峻挑戰。而從近年來上海金融業服務對于GDP的貢獻來看,卻處于一個微妙的轉換期。隨著上海商務成本的不斷提高,如果不能拿出具有創新性的金融發展戰略,未來的格局將會有很 大的不利。近十多年來崛起、迅猛發展的商務流程外包業務(BPO),將為上海金融業取得新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據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預測,全球范圍的BPO市場到2006年預計將達到1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占全球商務流程外包市場的60%。根據這個規模和當前上海在BPO領域所呈現出的發展態勢,可以預計在未來3-5年,BPO產業將為上海市帶來不低于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的GDP貢獻。上海金融服務業應當抓住這樣的機遇,這也是上海建成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必要條件。
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和日本經濟的相對衰退,越來越多的跨國金融機構紛紛把其原來設在日本東京、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亞太總部轉移到中國,主要是上海。擁有越來越多的跨國金融機構的亞太總部是上海成為真正意義的國際金融中心的主要指標。跨國金融機構上海亞太總部的設立,也就意味著其后臺部分也將轉移至上海,意味著上海金融信息服務將產生巨大的潛在市場。根據近期搜集的在滬外資銀行未來三年在華發展規劃,外資銀行普遍看好中國市場,下一步機構網點和業務布局仍較為積極,預計上海外資銀行數量增長的趨勢還將繼續。有關專家表示,這是上海優良的金融生態所產生的正效應,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5月份最新公布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研究報告顯示,上海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全國第一。具體來看,上海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吸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作為外資金融機構國內后臺部門的需求
目前,雖然國內金融機構由于歷史和行政原因,大多把行政總部放在北京。但外資金融機構設立中國總部,更大部分是考慮接近市場,具備良好的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這方面上海在全國具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在選定數據處理和呼叫中心等后臺部門時,上海的優勢地位尤為突出。具體表現在:
目前,在華外資銀行的管理和數據處理進一步向上海集中。截至2006年3月末,有27家外資銀行主報告行設在上海,主報告行數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二,并表全國113家分行,并表資產占全國外資銀行并表資產的80%以上。隨著外資銀行業務規模擴大,分支機構數量增加,其管理功能向主報告行集聚的趨勢日益顯著。上海聚集了4家外資銀行(花旗、匯豐、渣打、華僑銀行)總代表處,實際上相當于這四家跨國銀行的中國區管理總部。例如,2002年匯豐集團將全球業務數據處理中心之一設在上海,渣打銀行將全國性的電話業務中心放在了上海,德國商業銀行上海分行接受其香港分行貿易單據審核業務的外包。
上海擁有中外金融機構的總數持續、穩定增長。截至2006年3月末,上海有外資銀行營業性分支機構87家(包括1家貨幣經紀公司和2家外資汽車金融公司),三年來凈增機構25家,其中2005年新增營業性分支機構18家,目前還有4家外國銀行分行和5家外資銀行支行正在籌建。
截至2006年3月末,上海外資銀行資產總額超過500億美元,占全國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的55%,占上海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13%。三年來,上海市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年均增長50%,各項貸款余額年均增長58.5%,存款余額年均增長60.4%。可見,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城市已經初見成效,并正快速向著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發展。
上海良好的環境和發展前景,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外資金融機構將中國區總部和信息處理中心坐落于此。
2.作為外資金融機構亞太后臺部門的需求
由于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和日本經濟的相對衰退,越來越多的跨國金融機構紛紛把其原來設在日本東京、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亞太總部轉移到中國,主要是上海。例如,2003年,匯豐銀行上海數據處理中心已開始全面運作,為匯豐集團在全球的業務進行數據處理。該中心目前擁有員工200多人,今年之內計劃增至550人。這是在上海首家設立數據處理中心的外資銀行。匯豐上海數據處理中心設于上海市中心,租用面積達1.3萬多平方米,為匯豐集團在歐洲、香港和亞太區的附屬公司處理數據輸入和賬戶處理。這表明,在外資金融的亞太戰略版圖中,上海不僅是市場份額爭奪的前沿,還將成為跨國金融營運的“后臺”與“心臟”所在地。該數據中心之所以引人關注,還因為這是匯豐在中國設立的惟一一個定位于集團全球業務的數據處理中心。此前,匯豐集團在廣州已設立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數據處理中心,但該中心主要負責匯豐在香港方面的營運數據處理。上海數據中心和匯豐在印度的數據處理中心也有分工,后者主要負責英國和歐洲業務數據處理,也就是英文字符的處理。而上海數據中心則將同時處理英文和中文字符的業務數據。
3.作為全球BPO中心的需求
根據全球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的預測:在未來五年里,美國的銀行、經紀公司、保險公司、共同基金和其它金融服務公司計劃向海外外包(BPO)超過五十萬個工作崗位,占美國勞動力的8%。外包(BPO)將涉及范圍更廣的高端內部功能,包括財務分析、研究、監管報告、會計、人力資源和美術設計。直到最近,海外外包工作崗位主要集中于后臺功能,比如數據輸入、交易處理和對帳。這種重新安置每年將花費三百億美元。
上海作為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和中國的經濟、金融和商貿中心,必須力爭成為全球的BPO中心。上海高素質的員工、完善的電訊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生活設施,優于現在BPO最大國家印度。根據印度現有BPO的市場規模和歐美未來BPO的市場需求,可以預測經過努力未來3-5年內上海可以創造出接近10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BPO產業。(預計5年內,上海BPO就業人口將達到10萬人,如果按照人均2000美元的國際標準,在產業鏈的帶動下,該部分可至少放大5倍,因此未來的總市場規模將達到800億RMB)
從以上分析可知,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乃至亞太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當前的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抓住BPO產業的巨大市場,并重點發展與金融服務業相關的金融信息處理的后臺業務。這可從以下事實得到印證:許多外資金融機構把上海作為全國管理信息中心和行政總部及運作總部的所在地,而已經、正在和準備進入中國的外資金融機構,都在積極尋找核實的數據處理、后臺處理部門的地點,因此這將成為上海金融產業在未來若干年內獲得巨大發展的新的機遇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