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全球軟件離岸外包業務發展如火如荼之時,本市也提出了軟件業大力發展“在岸外包”的戰略方針。為了更好理清發展思路,借助外腦,謀定而后動實現超常規發展,日前,風靡全國的《超越中國制造》一書的作者———計算機世界報資深記者高麗華受重慶市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的邀請,來渝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并結合重慶發展軟件外包的實際情況做了主題為“軟件外包領軍城市的崛起對重慶的啟示”的專題報告,為我市軟件業發展出謀劃策。
“做中國軟件服務外包前沿城市、中國在岸外包的引擎、力爭到2012年信息產業總收入達3000億元……”重慶在發展軟件外包上的勃勃雄心,并不只是停留在豪言壯語上。據了解,眼下,我市就正在掀起一場“聚焦軟件外包———轉危為機反周期特別行動”。
對于重慶要把電子信息產業培育成第一支柱產業的目標,高麗華表示,目前,金融危機使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速下滑,而內地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地區差異不再繼續擴大,顯然,這是個“趕超”沿海,加速發展的機會。軟件外包也如此,越是在金融危機、經濟不景氣,企業為了降低營運成本,反而越需要把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所以,傳統制造業大幅下滑反倒給了軟件外包產業一個機遇。高麗華說,重慶發展軟件外包不僅是恰逢其時,而且還有很多“金礦”沒有開采,機會很多,市場潛力巨大。
相對于“離岸外包”的跨境工作,在岸外包更注重于本地和國內市場的業務。重慶提出的大力發展軟件業“在岸外包”戰略方針,因此受到了高麗華的充分肯定。她認為,“這是抓住了國情與市情”———我國制造業相對發達,現代服務業不足,通過做在岸外包,就把兩個產業對接起來了,制造業得到了提升,軟件產業也得到了發展。況且,重慶本身就是個制造業大市,信息化改造的市場需求大,發展在岸外包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但高麗華也指出,與離岸外包相比,在岸外包更強調核心業務和技術含量,發包方更注重外包企業能否成為自己的戰略伙伴,而非僅僅是為了節省成本。為此她建議,做在岸外包時,重慶要做好逐漸向產業鏈高端轉移工作,形成自己的專長和特色,使客戶對重慶有所依賴,從而成為真正的戰略伙伴,“這樣,服務外包之路才能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