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跨國公司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服務外包)交給你,一旦選中你,就很難離開你。”昨天下午,在廣東省外經貿廳與東莞市政府聯合舉辦的服務外包培訓會上,商務部外資司司長李志群在作題為《從制造業的加工貿易走向服務業的加工貿易》的演講時,鼓勵東莞抓住國際服務外包產業轉移的機遇,力爭由“世界工廠”轉向“世界辦公室”。省外經貿廳副廳長吳軍主持培訓會。
目標要瞄向“世界辦公室”
昨天,陪同商務部有關領導來莞調研的李志群,抽空作了一場主題演講,從國際國內服務外包產業轉移新趨勢,到當前面臨的新機遇與挑戰,再到下一步發展思路,李志群深入淺出地逐一講解。
對于做慣了貨物貿易的廣東企業來說,服務外包可能還是個新事物。李志群演講一開始便說,服務外包對廣東而言,既熟悉又陌生,30年來,廣東主要靠加工貿易起家,做的是貨物貿易的外包,“其實服務外包也是加工貿易,是‘服務的加工貿易’,借助網絡通道實現。”
據悉,截至2008年底,全國服務外包相關企業有3300家,從業人員52.7萬余人,計劃2013年實現120萬人就業。李志群說,在這些企業中,深圳和廣州已有一定雛形,他建言東莞也應在這方面探索新路子,由“世界工廠”向“世界辦公室”轉變。
松山湖可接人才培訓外包
時隔一年,再次來松山湖考察,李志群感慨地說,環境非常好,但大家要思考一個問題,靠什么產業來支撐,我認為要發展服務外包。
“上午在松山湖考察時,有一個海歸人才,曾在國外呆了17年,現在加盟了松山湖,這就很好,要多吸引這樣的人才。”李志群認為,人才成本是跨國公司考慮的第一要素,目前包括東莞在內的很多城市,藍領成本優勢已不大,新的優勢在白領,當前,東莞要像20多年前吸引藍領一樣,努力吸引白領。
李志群表示,松山湖應引進大批跨國公司的人才培訓外包服務,比如和IBM、微軟等國際知名公司合作,或引進跨國公司的數據業務等。
學會利用各種優惠政策
“服務外包,西安、成都、合肥、重慶等地都能干,廣東未必能干,因為這需要很多條件,尤其是科教資源,這也對廣東提出了新的挑戰。”報告中,李志群給廣東提了個醒。
他認為,目前發展服務外包最緊缺的是人才,因為這方面的人才最起碼要具備三個條件,熟悉IT業,懂外語,懂專業,“但目前中國教育還沒有將這三個有機結合起來,而且很多部門還不知道如何服務于外包企業,包括教育、金融、保險等部門。”
有統計表明,2010年國際服務外包市場有6000億美元的空間。李志群建言,廣東千萬不要錯失良機,這么大的蛋糕,廣東有條件去爭取,“尤其要學會利用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
什么是服務外包?
服務外包是指企業將其非核心的業務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優秀的專業化團隊來承接其業務,從而使其專注核心業務,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對環境應變能力的一種管理模式。
它包括商業流程外包(BPO)、信息技術外包(IT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