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源節約型社會: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等為主要內容,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等組成。
3.“多予少取放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方針政策,“多予”就是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實行支農的財政政策和利農的金融政策;“少取”就是要在鞏固現有稅費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取消不應由農民承擔的稅費負擔,最終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放活”就是要放開農民手腳,搞活農村經濟,逐步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創造為城鄉間要素(特別是勞動力)流動的平等環境。
4.農業產業化強龍帶動工程:依托四大主導產業和十大特色農產品[16.72 0.48%]培育壯大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群體,重點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5.氨合成釕催化劑:生產合成氨需要催化劑,20世紀90年代以前世界上主要用鐵作為催化劑,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上發明用釕作為催化劑,可明顯提高氨合成率,降低能耗。福州大學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二代氨合成釕催化劑,是福建省和科技部重大攻關項目,使用該技術可提高氨合成能力43-51%,能耗降低25%,產量提高40%以上,其性能已達到國際水平。
6.“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從2005年開始,力爭用三年時間,在全省廣大鄉村培育“農家店”,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逐步縮小城鄉消費差距。
7.“沃土工程”:是指通過對土、水、肥三個資源的優化配置,綜合開發利用,實現農用土壤肥力的精培,水、肥調控的精準,并通過建立健全土壤農化監測體系,提高土壤、肥料和植物的測試能力,從而使農業投入和產出達到最佳效果,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8.“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2003-2010年我省要建設四萬多公里農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每年要完成5000公里道路硬化任務,確保全省每個建制村有一條硬化公路通往鄉鎮或主要干線。
9.水利“六千”工程:千萬農民飲水工程、千萬畝節水工程、千萬方山地水利工程、千座水庫保安工程、千公里河道清水工程、千萬畝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10.造福工程:對居住在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貧困群眾實施“造福工程”,每年搬遷2萬人以上,五年搬遷10萬人以上。
11.農村“家園清潔行動”:開展以垃圾治理為主要內容的清潔家園行動,每年治理100個鎮(鄉)、1000個村莊,到2010年基本完成重點流域、城市周邊、主要交通線村鎮垃圾治理任務,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12.“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以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加快非規劃林地造林、創建園林式鄉村為抓手,以綠化促美化,以綠化促文明,以綠化促致富,推進全省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2006-2020年,全省計劃每兩年創建綠色小康縣3-5個,綠色小康鄉10-20個,綠色小康村50-100個,綠色小康戶500-1000個。
13.“一池三改”:推廣農村沼氣池和改圈、改廁、改廚。
14.經濟欠發達縣: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拓寬山海協作通道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的若干意見》(閩委發〔2003〕13號)和省委辦公廳《關于實行省級領導掛鉤幫扶20個經濟欠達縣制度的通知》(閩委辦〔2004〕33號),明確我省20個經濟欠發達縣為:松溪縣、政和縣、光澤縣、建寧縣、寧化縣、大田縣、武平縣、上杭縣、長汀縣、連城縣、壽寧縣、周寧縣、屏南縣、柘榮縣、平潭縣、永泰縣、仙游縣、安溪縣、華安縣、平和縣。
15.“三縱八橫”高速公路網:“一縱”:即沈海高速(福鼎-詔安);“二縱”福州至詔安公路;“三縱”長深高速[5.44 0.37%](松溪-武平)。“一橫”京臺線(浦城-東吳港區);“二橫”寧武線(寧德灣塢-武夷山);“三橫”福銀線(閩侯-邵武);“四橫”泉南線(晉江-寧化);“五橫”廈成線(廈門-長汀);“六橫”廈門至三明公路(廈門-沙縣);“七橫”云霄至武平公路;“八橫”漳州-華安-漳平-永安公路。
16.“八縱九橫”省道網絡:八縱指省道S201至S208;九橫指省道S301至S309的綠色通道建設。
17.下一代互聯網:互聯網起源于1969年,1994年開始商業化運行并高速發展,已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之一。“十五”期間,我國組織實施了下一代互聯網的專項工程。下一代互聯網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容量大,支持更多用戶;(2)數據傳輸速度更快,主干網和局域網傳輸速率將比現在提高100倍到1000倍;(3)互聯網絡更安全可信;(4)支持大規模實時交互式的網絡視頻通信;(5)支持大規模移動和漫游服務;(6)更易于管理、盈利模式更清晰等。
18.“金農”工程:即農村信息化工程。通過農村網絡平臺建設、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系統和涉農部門電子政務建設以及農口系統信息化資源整合等,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
19.閩江“北水南調”工程:考慮到我省水資源區域分布不均和季節性分布不平衡、局部地區存在工程性缺水的問題,為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實行跨區域調水工程。初步考慮從閩江取水通過隧洞供給泉州、莆田、福清、長樂等沿海缺水地區。目前已完成工程規劃初稿。
20.紅樹林引種馴化:為增加紅樹林資源的種類,改良紅樹林的品種結構,結合當地的自然特征,從外地引進一個紅樹林物種或品種,栽培、適應后,進行增植,進一步擴充紅樹林面積,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資源。
21.國際服務外包:服務外包是指企業將信息服務、應用管理和商業流程等業務,發包給企業外第三方服務提供者,以降低成本、優化產業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國際服務外包具有有效控制成本、增強核心競爭力、合理配置資源等特性,是國際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手段。
22.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循環經濟模式,即“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信息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23.口岸“大通關”機制:人員、貨物、交通工具進出國境(關)需辦理的旅客檢查、貨物運輸、倉儲、檢查檢驗、裝卸、金融、配送等手續和進行操作作業的全過程,環環相扣,密切配合,目的是提高口岸工作效率。
24.“區港聯動”:是指進一步整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和港口的區位優勢,將保稅區的特殊政策覆蓋到港區,實現區域聯動、功能聯動、信息聯動、營運聯動,拓展和提升保稅區和港口的功能,形成保稅區與港口良性互動發展的局面。區港聯動是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國際通行模式。2004年國家批準我省廈門的象嶼保稅區與東渡港區實行“區港聯動”試點,2006年3月正式封關運作。
25.農村“六大員”隊伍:確保每個建制村有農民技術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協管員、計劃生育管理員、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環保協管員、鄉村醫生、文化協管員。
26.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111”工程:到2010年,培養引進1000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10000名職業經理人,培訓10000名國有企業基層管理人才。
27.學科人才培養“155專家工程”:到2010年,培養造就100名學術技術帶頭人,500名某一學科或技術領域帶頭人,5000名各學科領域優秀人才。
28.人才市場“1211”工程:一個“做大做強”,即做大做強龍頭人才市場;兩個“重點發展”,重點發展專業性市場和行業性市場;一個“大力培育”,即大力培育區域性市場;一個“加快建設”,即加快市場信息化建設。
2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采取政府補助和農民個人出資相結合的辦法,對農民實行醫療保障。
30.生態工業:是模擬生態系統的功能,建立起相當于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的工業生態鏈,上游企業的廢物、廢渣、廢氣,通過工藝改進和技術革新,變廢為寶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或燃料,建立以低消耗、低(或無)污染、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為目標的工業模式。
31.循環農業:是指按照循環經濟學的原理,運用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農業資源、環境、經濟有機融為一體、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全新農業經濟和生產形式。循環農業有著一般循環經濟的三個共同特征:一是減量化,盡量減少進入農業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節約水、土地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再利用,提高服務農業的生產資料產品利用效率,減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三是資源化,農業產品和廢棄物能夠重新變成再生資源。
32.環保“三同時”制度: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是我國以預防為主的環保政策的重要體現。即,建設項目中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