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進一步擴大, 2009年的軟件行業也同樣面臨嚴峻挑戰。 但有關專家指出,在經濟不景氣和“消費降級”的情況下,我國軟件行業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如果軟件企業能抓住機遇,打好三大戰役,熬過“冬天”,就將迎來產業的“柳暗花明”。
整個行業面臨嚴峻挑戰
目前軟件業整體表現雖然良好,但軟件外包短期的不確定性增加。2008年1到11月國內軟件業收入同比增長30.8%,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了10.8個百分點。但軟件外包增速不斷放緩。根據外包咨詢公司TPI的數據顯示,2008年第三季度簽署的外包協議金額為6年來季度最低水平,當季金額在25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外包協議僅有128項,總價值大約為144億美元,交易數量較上年同期減少大約 20%,比去年第二季度減少22%,因此,2009年我國軟件外包不容樂觀。
國內經濟下滑也使得軟件業面臨內需下降的考驗。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衰退,中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削減開支已經成為國內企業“過冬”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金融、證券等行業的軟件需求由于企業利潤下滑而降低;商業、制造業等因前景不明,軟件需求也有一定程度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企業在IT方面的開支必然面臨縮水,國內企業IT開支下降會導致軟件業增速放緩。
另外制造業的不景氣,對管理軟件廠商的影響較大,從而也會影響到軟件業的發展。CCID的報告顯示,2008年第三季度管理軟件增速放緩,中小企業倒閉或盈利下降導致IT開支下降是主要原因。從管理軟件市場來看,制造業一直是其主要市場。中小制造企業在管理軟件市場中占比達60%以上,同時也是近年來管理軟件增長最快的市場,而制造業的不景氣,導致中小制造企業對管理軟件需求的減少,這對管理軟件廠商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70%中國軟件商競爭力不足
據IDC近期發布的《軟件商成長路線圖》白皮書顯示,中國軟件及IT服務產業規模占整個IT產業的比重僅為25.8%,而同期美國的這一比重則高達69.9%。另外,其調查結果還顯示,近70%的中國軟件開發商競爭力不足。
同時,有關專家也指出,目前國產軟件在中國軟件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依然很低,僅約為35%。由于基礎技術、核心技術,以及自主知識產權軟件產品的缺乏,不僅使得巨額的利潤被IBM、微軟、BEA、Oracle等一大批國外企業攫走,影響著中國軟件產業的積累與再循環能力,而且還嚴重威脅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關于制約中國軟件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多年來一直眾說紛紜,或曰人才、資金、軟件質量,或曰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系等等,不過,自主核心技術缺乏無疑是各界人士的共識,也是中國軟件產業發展最核心的問題。
中國軟件產業起步較晚,產業起步時在很大程度上是“洋為中用”的舶來品,之后在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中,也是在模仿和學習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模式,甚至很多技術和產品直接來自美歐等西方國家。應該說這無可置疑,也是起步階段的捷徑。但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日益深入,軟件產業作為戰略性產業的價值和地位也越來越明顯,其發展水平、發展規模、發展速度都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
因此,國內專家呼吁,大力扶持和鼓勵自主創新,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尤其是軟件開發核心技術和應用軟件開發平臺,才是中國軟件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和突破瓶頸的關鍵。
內需市場將加速行業整合
軟件企業應看到國內軟件市場的巨大前景。雖然“過冬論”在業界盛行,但隨著國家大規模擴大內需,軟件產品大有用武之地。目前,國內各個行業信息化率仍有提升空間,同時“消費降級”促使企業選擇軟件支出時,偏向相對低端的國內軟件產品。因此,目前國內軟件業已經到了最佳投資期,抓住內需市場已經成為軟件業未來提升行業景氣度的關鍵所在。
國內軟件企業可以在危機中提升整體實力,以便在經濟復蘇階段大展拳腳。國家政策非常有利于軟件企業的發展。2006年起,原信息產業部及相關部委陸續出臺了《加快推進大公司戰略》、《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等有關政策,從稅收和研發、經費等方面都加大了對軟件企業的支持力度,更加注重扶持優秀企業和鼓勵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及國際化發展,這為中國軟件企業做大做強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同時,軟件企業可以在經濟低迷的時候以較低的代價展開并購、整合,壯大自己。海輝軟件集團董事長孫振耀就預測,現在中國有3000家軟件服務外包企業,行業整合的序幕已經展開。并購是經濟低迷時期到來的一種必然現象,對于持有大量現金的科技公司來說,現在是收購的最佳時機。
金融危機是國內軟件企業招攬人才的一個機遇。美國IT行業的裁員風暴,對于目前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國IT行業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招攬IT人才的機遇。據悉,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讓大批國際IT業巨頭紛紛裁員。由于我國IT行業擁有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作為強有力的支撐,而IT人才卻較為缺乏。因此,利用這個時機“招兵買馬”對于我國軟件業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逆市上揚還需苦練內功
縱觀目前國內軟件行業,產品同質化、客戶需求多樣化等一系列瓶頸導致整個軟件產業鏈停滯不前的局面。業內專家表示,2009年,我國軟件業要逆市取得發展必須打贏三大戰役。
首先就是要努力做好軟件外包。長期來看,服務的外包和離岸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成本縮減成為發包企業的首要任務,將促使其重新界定外包范圍,升級與承包商的合作,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軟件企業成本優勢明顯。其次,經濟相對高速發展的中國將成為眾多跨國公司的“避風港”,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將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其次是要抓住行業信息化的機遇。政府擴大內需本身會帶動城市信息化、農村信息化、工業信息化等方面的發展,這就給軟件企業帶來了機會。以電力行業為例,國家計劃推動1.16萬億元的電網投資,2009年,電網投資規模將達到900億元。“十一五 ”期間是電力行業信息化的加速發展期,一些大型的IT項目將會逐步落到實處,電力行業信息化向前邁進的步伐將加快。在電力行業向信息化邁進的過程中,與其相關的軟件企業必將從中分一杯羹。
最后是要進一步抓住管理軟件的商機。在面臨經濟困境的時候,中小企業需要向管理要效益,管理信息化能為中小企業“抗寒過冬”助一臂之力。使用管理軟件,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加快資金周轉、減少庫存壓力、降低人力成本,使企業從原來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細管理過渡,從而為中小企業尋得生機,因此管理軟件這塊市場大有潛力可挖,軟件企業一定要把握這個商機。
跨國公司是中國市場最大贏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倪光南日前稱,按照工信部的數字,2008年中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產值是5800億。如果一個軟件工程師一年能創造10萬元,那么一個公司就能生存下去。倪光南算了一筆賬:如果這5800億都是中國的軟件人員創造出來的,那么需要580萬的軟件人員,而中國目前軟件業從業人員僅為120萬左右,這說明中國軟件業5800億的產值大部分都落入了跨國公司的囊中。因此倪光南建議,應高度重視軟件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