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研發外包領域
“那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指日可待,我感到一扇商業的大門正在徐徐打開。”藥明康德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革博士告訴記者。當時,李革在美國已是成功人士————1993年,他從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專業博士畢業,憑借其在攻讀博士期間發明的專利技術“標記的組合化學技術”獲得了風險投資,與導師和其他3位博士后共同創辦了一家生物醫藥公司,并于1995年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促成他回國創業的是1999年的一次考察。他發現,當時國內的醫藥研發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具有醫藥研發技術和商業運作經驗的李革敏銳地感覺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會逐步將新藥研發提上日程。在中國開展醫藥研發業務,具有人力資源、技術上和成本上的先天優勢。
看中了這一商機的李革,決心將他在美國多年的工作經驗運用到中國的新藥研發行業。2000年底,他和劉曉鐘、林濤、張朝暉等一起建立了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并在上海外高橋(600648,股吧)保稅區建立了第一家研發實驗室。“當時,我們的想法是利用自己對美國市場需求的了解和積累的經驗來研發化學新藥。”李革說,“剛起步時困難很多,比如化學實驗室需要專業通風櫥,但國內卻找不到生產廠家。于是,我們只好找到賣櫥柜和抽油煙機的生產廠商,按照我們畫的圖紙,制作通風櫥。”
但最大的困難是實驗室建成以后干什么。“在實驗室建設過程中,我們逐步意識到國內當時新藥研發的條件和環境還不成熟。”李革告訴記者,“突然間我感到特別茫然,不知道業務方向該怎么走。”
“雖然研發計劃暫時受挫,但招聘來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總要有事可做吧。”李革說,“2000年底,在從北京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我順手畫了20個化學藥物模板分子,讓實驗室的工作人員試著合成。”
化學藥物模板分子是新藥研發中的楔塊,就像建樓要鋼筋結構一樣。由于新藥的研發離不開它,所以默克、禮來、諾華制藥等大藥企每年都有大量需求。幾個月后,當李革帶著實驗室開發出的2個化學藥物模板來到美國一家制藥企業時,企業研發負責人非常吃驚:這個產品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研發速度并降低研發成本,這家企業很快就與藥明康德建立了合作關系。
這次成功讓李革看到了實驗室發展的新路徑————變獨立開發新藥為承接國際制藥巨頭新藥研發業務的部分環節。從此,這個承接“醫藥研發外包業務”的商業模式開始在藥明康德正式確立,并幫助其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從少變多
把實驗室工廠化
國際大型醫藥企業的藥物研發費用一般占到整個藥物銷售額的10%。醫藥研發外包市場整體規模約為500多億美元。在美國,藥品每提早1年上市銷售,醫藥行業能獲利5000億美元。因此各大藥企無不想盡辦法來加快新藥從研發到上市的進程。但化學藥物研發又是個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活,比如開發某種化學藥物,經過新藥開發的多個環節和臨床后,上市的成功可能性也許只有0.1%。
這讓李革認識到,對一兩家實驗室而言,開發新藥的成功是個小概率事件,但是如果把實驗室工廠化,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實驗項目一起工作,肯定能提高研發的成功率。“由于美國醫藥公司的人力資源是有限的,因而難以支持超大規模的實驗室。我們公司有位執行主任在美國公司時,他手下有20多人的開發團隊就算不錯了;而在藥明康德,他手下有200多人的團隊,再加上領先技術和實驗室條件,大大增加了新藥研發的成功機率。”李革說,“國際制藥巨頭就是要快速拿到結果。”
基于這樣的認識,藥明康德開始迅速增強能力、擴大規模。公司大量引進海外留學人才,提升研發能力,建立營運能力,將能力和規模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立8年來,企業飛速發展,截至目前,藥明康德在國內已經擁有了位于上海外高橋保稅區8.5萬平方米的研發中心,位于上海金山區的2.04萬平方米的工藝研發中心cGMP生產基地,以及在建的3.3萬平方米二期擴建項目,還有位于天津的1.2萬平方米研發中心,3萬平方米亞洲最大的蘇州毒理研究中心;在美國,他們擁有位于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市的7700平方米研發和生產中心,位于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4300平方米測試中心和位于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7000平方米研發、測試和生產中心,這些設施全部通過了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及歐洲食品藥品管理局的審核,企業員工數也由最初的4人增長到近4000人。
“量的積累,慢慢帶來質的飛躍。”李革對記者說,“人才聚集的優勢不僅加快了研發的進程,還加速了企業在專業知識上的積累。”
5月4日,記者在天津采訪時發現,在藥明康德每個實驗室都有一個資料室,科研人員做完實驗就能在這里一邊休息一邊討論進展情況,同時上傳實驗數據,與該項目有關的人員,都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這方面的最新信息,避免了重復勞動。
研發效率的提升,給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盡管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天津公司的銷售收入還是比去年翻了一番,達1.6億元。“我們現在正忙著招人擴建實驗室。”藥明康德常務副總裁兼天津公司總經理劉曉鐘介紹說。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藥明康德的醫藥研發能力逐漸得到眾多國際知名制藥企業的肯定。2002年,藥明康德總收入達300多萬美元,2004年超過2000萬美元,2006年超過6900萬美元,去年更達2.535億美元。
由窄變寬
向產業上下游拓展
藥明康德最初專注于醫藥研發外包服務領域,產品的量級基本上以克甚至毫克為單位。隨著項目的不斷進展,客戶對工藝研發的需求不斷增大,他們也開始擴大自己的業務領域,涉足中試規模的(pilotscale)生產業務。2003年,一家客戶對他們的工藝研發成果非常滿意,并提出希望拿到公斤級的成品。
“當時,我們并不具備這樣的生產能力,因為從實驗室到中試還有個工藝放大的過程。因此,客戶找到一家歐洲著名生產服務公司(CMO),希望能進行工藝放大。”李革說,“然而這家公司的專家向藥明康德學了6個月,才把這套工藝學會,時間太長了,我們決定自己進入工藝開發領域。僅僅用了11個月,我們就在上海金山區建立了工藝研發和標準化生產基地,開始為客戶提供工藝研發和規模生產的服務。”
此后,在醫藥研發外包業務領域確立了領軍地位的藥明康德不斷拓展服務范圍。2004年,公司開始提供GMP質量的藥品中間體和原料藥的生產服務;2005年,生物分析部門建立;2006年,生物服務部門建立;2007年,天津新設施啟用;同時,公司開拓了毒理及制劑服務領域。
2008年1月31日,利用2007年在紐交所上市募集的資金,藥明康德完成了對美國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服務供應商AppTec實驗室服務公司的收購。兩家公司合并后,其業務范圍和專業技術將形成互補,從而使藥明康德能夠為客戶提供制藥、生物技術和醫療器械領域的增值服務。
2008年11月1日,藥明康德蘇州安全測評中心落成。至此,藥明康德已擁有從化學試驗、工藝流程設計、產品生產到毒性毒理測試的新藥研發流程所有服務項目,并成為橫跨中美兩國的全球化研發企業。
“藥明康德目前已擁有80多家客戶,全球前20家藥廠都是我們的客戶。”李革告訴記者,“藥明康德已具備國際首屈一指的化學藥物研發能力。現階段,我們尚未開展與國內客戶的合作,但肯定會在不久的將來與國內制藥企業合作,為他們提供前沿的研發服務。”
上一篇:青島服務外包產業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