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服務外包行業協會上月底成立后發出集體“區域聲音”,聯合打出“中國服務外包”品牌。成都市商務局透露,今年10月,第一個服務外包發展專項規劃將出爐。
“競爭壓力很大。”成都服務外包行業協會理事長張瑋直言不諱。成都能爭得多大市場蛋糕?
市場空間催生行業變局
權威機構認為,未來幾年全球外包市場將以30%-40%速度增長。事實上,全國貨物貿易連續7個月下滑,但承接服務外包協議金額同比增長25.9%。今年以來,國家部委連續出臺系列支持服務外包發展的政策,其內容涉及稅收、金融、人才培訓、市場開拓、特殊工制時,以及海關便利化等。
成都市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成都市完成7521萬美元的服務外包合同金額,今年前5個月合同金額同比增長46%,全年可望突破1億美元。6月中旬,全省召開加快服務業發展工作電視電話會,提出了促進服務外包大開放,把成都建設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服務外包之都。發展服務外包,也第一次被列入我省發展服務業總體規劃的重要推進內容。
“現在美國的單子很好接。”張瑋說,成都之前最大的服務外包訂單只有幾百萬美元,就在幾天前,巔峰軟件就接到了來自美國一家航空公司價值為幾千萬美元的訂單。
然而,全國其他19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也迎來了相同的機遇,也有加快發展的新動作:無錫市,砸下“重金”打通“企業、人才、載體”三大環節,用產業集群集體出擊;天津,聯手專業咨詢機構美國麥肯錫做新規劃,為推進服務外包高速發展重新把脈;成都,如何取得制高點?
正視人才軟肋從基礎做起
在運營方式上,許多成都企業已向國際規則靠攏。
2日,供職于成都萬創科技公司的孔瑋,剛為客戶完成了一套“伏案”奮斗了4個月的產品設計方案,通過越洋電話反復與客戶溝通,獲得認可后,他們還會為客戶在中國尋找生產商。接包商萬創,在產業鏈中變成了發包商,也變成了整合配置全球資源的積極參與者。
一些成都企業認為,通過IT等現代服務手段,就可提供服務外包。但接了大單的巔峰就明確指出,事情“并不是想的那么簡單”。
有一個事實也促使成都業界思考。金融危機以來,印度服務外包NO.1的地位為何難以撼動?“很簡單,我在印度公司隨便找一個人都會說英語,都熟悉西方文化,但中國不是,成都差距更大。”成都萬創科技公司總經理魏波說。
對此,成都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切工作還得從基礎做起——就在成都服務外包協會成立當天,該市服務外包人才培訓中心同時掛牌。目的是整合資源,培訓企業所需人才。
帶動效應可以跨越發展。省商務廳因此決定下月舉辦“四川—跨國公司產業合作周”,以促進一批知名跨國企業與我省簽署服務外包合作協議;新引進、促進一批跨國企業增資。
搶灘國內市場還需雙向變革
離岸外包業務未來走向如何?魏波的感覺是,“爆炸性增長會出現在經濟回暖之后,但企業現在要解決生存問題,必須尋找新的訂單”。
潛在的訂單或許就在國內。有數據顯示,中國外包50%的業務來自于歐美,30%的業務來自日韓,不到20%來自國內,說明中國本土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張瑋認為,光是四川災后重建和內需市場,每年提供上百億的外包市場不成問題。
“越來越多企業已開始轉戰國內市場。”成都服務外包行業協會秘書長徐潔說。但這個轉移對一些成都外包企業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一是一些“海歸”企業不熟悉國內商業運營體系;二是一些政府項目往往盯著國內知名企業;三是印度等外包公司也開始進入中國搶奪市場份額。在這一格局下,政府推動和企業調整的雙向變革,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成都市商務局已頻頻進京爭取企業開拓國內市場的相關政策。最新信號是,由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鼓勵政府和國有大型企業發包的政策將于7月推出。商務部有關部門也在探討發包企業和接包企業對接模式,以及設立服務外包引導基金,給予一定額度的政府采購業務等方式支持發展在岸外包。
至此,企業的自身變革有待進一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