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海平 李芃
作為國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以下簡稱“兩化融合”試驗區),工業正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南京,如何加快步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南京市經濟委員會主任劉寶春一直在苦苦思索著這個問題。“我們已排出了今后三年‘兩化融合’的重點的項目,像信息產業、軟件、服務外包等,目前發展勢頭非常好。”他這樣告訴本報記者。
而在國際金融危機這個大語境下,另外一組數據讓劉寶春稍感輕松。上半年南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實現654.55億元,可比增長7.9%;預計可實現利稅350億元,同比增長35%以上,實現利潤總額180億元,同比增長35%以上;完成投入628億元,同比增長21.5%。
劉寶春進一步表示,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一些新型產業的發展,會面臨著更好的機遇。“南京在風電、軌道交通、光伏、醫藥生物等等領域將獲得快速發展。”
突破口:新興產業
《21世紀》:為應對金融危機,南京最近出臺了產業振興規劃,有什么戰略性的考慮?
劉寶春:南京的支柱產業主要是電子、石化、鋼鐵、汽車,傳統特色產業主要是船舶、紡織服裝、食品,新興產業主要是風電、醫藥與生物工程、節能環保、光伏、航空航天等等。
從南京的實際出發,支柱產業需“發展壯大”,傳統特色產業需“加快提升,新興產業需“優先突破”。
南京的產業振興的最大特色在于迅速制定了一系列市級的配套政策。比如,發揮市新型工業化投資平臺及市有關投資平臺的功能,大力引進各類社會資本投入新興產業發展。再如,設立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給予財稅政策支持,每年2億的產業引導資金將主要用于發展新興產業等。
《21世紀》:今年南京排出了50個大項目,其中有20個都集中在了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尤其是平板顯示,總投資也超過了1400億元,為什么要作這樣的安排?
劉寶春:南京在平板顯示領域有了雄厚的基礎,具備更大發展的優勢,目前已是城市的四大優勢產業之一,2008年產值達到780億元,我們想進一步做大做強并完善整個產業鏈,使南京成為亞洲最大的平面顯示產業基地之一。而且,我們有科研人才和軟件實力的強力支撐,這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
這一產業的發展,對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對整個工業產業鏈、產品鏈的形成都有一個重大的帶動作用,為我們工業,包括生產型的服務業,能夠實行跨越式的發展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引導VC/PE進場
《21世紀》:目前,南京推出了“金融強市”戰略。目前推進情況如何?
劉寶春:市經委在金融工作上做得比較早,應該來說,做得也比較吃力。金融工作我們主要是從下向上進行。與企業接觸的過程中,應該說,一些融資的平臺和手段以及對金融機構的引導都可以充分地用起來。
《21世紀》:我們知道,市經委為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舉辦的“銀企面對面對接”頻率達到了每周一次,有什么實質性的進展?
劉寶春:南京上半年銀行新增貸款1550億左右,但是真正投到中小企業的還是比較少的。在這樣一個環境里面,我們積極主動的跟企業、跟銀行搭建一個融資的平臺,已經舉辦了13場中小企業跟銀行的對接會議。我們新增了30個億左右的融資。
近兩年來推出成長型企業與風投的對接,目前已成功引入了2億多元,也簽訂了一批投資協議;有的企業已進入了IPO的相關程序和創業板上市后備隊。
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在觀念上的改變。相當一部分企業及企業家,由開始對VC/PE的不了解,甚至是一種"懼怕",到現在的"親密接觸"與攜手合作。觀念上的改變,其力量是無窮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就是要突破這個“藩籬”,讓這一極具活力的新的金融“業態”,來助推成長型企業的發展,助推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的轉型與變革。
下一步,《南京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將出臺,這會從政策上大力推進VC/PE在南京的興起和發展。在實際的操作上,我們還將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更務實的方式,比如根據VC/PE的投資偏好,有針對性地組織專場對接會;對實際引入VC/PE投資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同時還將對引進VC/PE及其實施改制等操作建立“綠色通道”,實行“一站式服務”等。
科技創新:南京新引擎
《21世紀》: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提科技創新,并希望它能成為抵御金融危機、推動產業轉型的新引擎。相對全國來說,南京在科技創新上開展的比較早。你認為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關鍵問題在哪里?
劉寶春: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我覺得最核心的問題有這么幾條:
第一,是科技成果本身要有轉化成新型產業的可能性,即其應用性,或者說它有比較好的市場。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各種資本包括風投在內才有可能進入。他們不僅僅是資金,在企業運行機制、財務管理、與國際接軌等方面,他們有一個很強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科技成果的轉化確實有一定的風險,在政府扶持方面有幾個方面應該有一些措施。包括在財政的適當補貼,這個補貼不一定是給生產企業,也可對用戶進行,因為這些新產品前期的投資比較大,相對來說,用戶對它的信賴有一個培養的過程,如果說在政府的支持上面,包括財政、稅收、關稅等,要有一些技術的支持和扶持政策,才能促進新產品的產業化。
第三,就是新產品它必須有一個核心的團隊,要有領軍人物,而且要有一個規范的、比較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運行的機制,形成獨特的企業文化,在這樣的機制運作之下。往往很多的新產品它能夠培育,能夠成長,能夠壯大。
在政府的一些重大的工程和政府的采購上,要有一些扶持的手段和辦法。像我們對一些新產品,比如節能節水的產品進行認定以后,招投標過程中按照規定適當的加分,這樣對它的培育也是有好處的。
另外,我覺得新產品的產業化有一個持續的技術的積累、開發和滾動的發展的機制來保障。如果說僅僅是一個新產品出來以后,它下面沒有延伸,沒有配套,沒有改進,沒有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改進培育機制,對新產品的壯大都是不利的。
《21世紀》:目前全市高科技企業對南京的經濟貢獻如何?
劉寶春:近年來依靠科技進步,體制創新、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一批新的產業鏈正在形成,有一大批創新能力強、行業領先的企業快速成長。截至2008年末,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3%,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
第一,我們要培育優勢產業鏈,抓住和選擇一批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行業領先的龍頭或骨干企業,培育100億、50億、10億等一批企業,并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形成經濟發展的又一批支撐力量;第二,加強高校、產業園等孵化器建設,推進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成果轉化中心、技術交易市場等平臺建設;第三,要大力促進產業與資本融合,在項目核準、土地供給、優惠政策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等。
猛推“軍轉民”
《21世紀》:在南京的規模以上企業中,央企數量占比很大,地方政府如何吸引包括其科研力量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劉寶春:央企在南京比較多,這是南京很大的特色,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優勢。因為現在國家推動戰略型的重組,如何以我們現在南京的大企業為基地,把國家的其他一些項目,其他的專業的產品能夠吸引到南京來,形成更大的發展實力,發展整體以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當然,這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央企的融資能力、市場開拓能力、與中央部委的關系、國際交往等方面有著很明顯的優勢。所以我認為這個應該是南京的特色,也是南京很明顯的優勢。江蘇省、南京市向來高度重視,在北京搞了兩場跟央企對接的活動,有很多的項目也陸續的往南京跑。當然,地方上也要積極爭取。
具體來說,央企中的軍企是一大特色,我們要以體制創新推動軍民結合,挖掘軍工科研單位科技資源,鼓勵他們興辦民品公司,將軍工技術轉化為民品生產力。南京現有部屬民品軍工配套企業40余家,與全國同類城市相比,在民用航空成套設備、民用航天配套產品、汽車電子及零部件、通信終端產品與新型電子元器件、新能源產品等方面有很大的發展潛能。
我們將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市場調節等手段,采取市場機制、股份制經營、兼并與重組、資本多元化等模式,充分挖掘軍工科教資源優勢,發揮軍工科技轉化潛能,著力發展軍工民品產業,為全市工業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促進軍工科技與地方經濟的融合,推動軍民兩用科技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