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憑借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豐富的人力資源,我國承接了大量的服務外包項目。但是,從總體發展水平來看,我國的服務外包業與印度等其他發展水平較好的國家相比,在承接項目的規模水平和質量保證上還存在著極大的差距,這些差距主要是由于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以及在國際市場上尚未形成自身的比較優勢等問題造成的。
服務外包又稱為服務加工貿易,是現代服務業國際轉移過程中的一種業務現象,同時也是跨國公司實施"歸核化"戰略的結果。通過服務外包,發包方可以精簡組織業務鏈,減少或消除在業務方面的費用和管理成本,以便將全部精力集中于核心能力的培育,從而提高其核心競爭力;而承包國家或地區可以通過承接服務外包業務,整合國內現有資源,增強自身的比較優勢,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目前,我國服務外包業務的承接量持續增長,2008年市場規模達到了25.8億美元,增長率在30%左右,并形成了眾多的服務外包的產業集聚區。但是,在這些優勢條件下,我國的服務外包市場同樣存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服務外包企業的規模較小,服務能力較低;在國際服務外包市場中尚未形成自身的比較優勢;國際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服務外包管理部門零散、不統一;人才結構不合理。
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一)企業應擴大規模、加強品牌建設,以提高競爭力。我國的一些企業可以通過并購、重組或戰略合作等方式,形成企業聯盟。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與國外先進的外包企業建立合作聯盟,學習和借鑒對方的經驗。同時,由于服務是無形產品,而且具有經驗品質的顯著特征,客戶難以對不同企業提供的服務進行充分的比較,所以服務外包企業應準確掌握客戶的心理和需要,制定適當的營銷策略,加大對企業服務的宣傳推廣。同時,企業應以客戶的需求為中心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在客戶群體中逐漸樹立起企業的良好形象,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
(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搶占國際服務外包市場。承接跨國公司國際服務外包,企業必須在硬件(即與產品生產相適應的加工技術及設備)和軟件(即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經營能力及人員素質)上都要有所準備。我國政府應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強自身軟硬件環境的建設,提高競爭能力,增強自身的比較優勢,抓住時機邁向國際服務外包市場。
(三)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尤其要重視和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跨國公司在與國外企業合作時首先考慮的是承接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政策方面的軟環境。因此,一方面,我國政府應借鑒印度經驗,在抓緊研究制定促進服務外包出口的鼓勵政策和措施的同時,要特別重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切實維護發包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應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法規對接包方進行有效監管,使承接外包服務企業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
(四)進一步完善投資環境,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導。服務業國際轉移對投資環境的要求更高。我們應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爭取使我國成為國際服務業的最佳棲息地。政府方面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加強政府職能轉變,增強服務意識,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二是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三是要加強誠信建設,培育良好的信用環境和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礎建設力度,重點是提高服務質量,增大帶寬,降低服務要價;四是各行業主管部門和相關單位要加強現有政策的宣傳推廣并及時聽取企業意見,加強制定服務外包扶持政策的針對性;五是要加快推進專項扶持政策的出臺。
(五)培養或吸引大量外語熟練、熟悉國際慣例的企業經營人才和技術人才。印度服務外包產業的崛起,人才資源是其成功的第一要素。印度政府以教育作為發展軟件產業的突破口,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十年內,對教育的投資就超過了GDP的3%,21世紀初對教育的投資已超過了GDP的4%。經過多年的政府投資,印度已擁有許多享有盛譽的技術大學,形成良好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環境,每年都能為軟件業注入新鮮的血液。正是得益于龐大的教育體系和職業化的軟件人才培訓機構,印度形成了從尖端的科技研發到基礎的實際應用的眾多梯形人才隊伍,保證了印度軟件產業的迅猛發展。
對我國來說,服務外包的興起是一次重大機遇,抓住這個機遇,中國就有可能成為承接服務外包的大國,改變我國服務貿易長期逆差的狀況。大力發展我國的服務外包產業,必須著眼于全局,政府部門與外包企業應齊心協力、共同促進我國服務外包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