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 現在,慈溪市域范圍的生活垃圾源源不斷地運到慈溪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天1000多噸生活垃圾在這里轉化為60萬千瓦時以上的電能。從填埋到焚燒發電,慈溪的生活垃圾處理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而該民生項目的3.7億元投資,卻無需政府掏腰包,合同期滿后還歸政府所有,這是慈溪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采用BOT”(建設-營運-移交”)運行模式出現的可喜變化。慈溪市城管局有關負責人說,此舉緩解了財政壓力,還在短時間內解決了慈溪上千噸的生活垃圾處理問題。
近年來,隨著慈溪城市化建設的加快推進,大量民生工程建設與財政資金、專業技術力量不足之間的矛盾凸顯。慈溪轉變了公共服務由政府包辦的思路,把公共服務外包引入民生工程建設,吸引社會資本與社會力量參與民生工程建設,提升了公共服務的水平和效率,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前不久,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陳敏爾對慈溪的這一做法作了充分肯定。
分期付款”緩解財政支出壓力,節約財政資金。今年8月正式運行的慈溪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就是這一形式的成功運用。慈溪市城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如果由政府建設,5年內需要投入2000多萬元。而項目由電信公司投資并承擔工程的設計、建設、運行、維護等工作,政府部門每年只需向企業支付300萬元左右的系統使用費,即可擁有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使用權。
托管經營避免工程建一個,隊伍拉一支”。杭州灣新區漂印染園區廢水處理廠投產后,慈溪通過公開招投標將其經營管理交給了一家專業廢水處理公司。該市排水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工程建好后,排水公司就要組建一支隊伍去管理,而現在通過服務外包,改變政府自辦服務的模式,在不增加人員的前提下實現了專業化管理。
服務外包提高公共服務效率,避免社會資源浪費。天網工程”和數字城管”需要龐大的電信網絡支持,慈溪就借船出海”,充分利用慈溪電信的光纜通訊系統來實現網絡布局,實現了政府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企業業務拓展、盈利增加。
據悉,該市已有近10個涉及環境保護、城市管理、社會治安等領域,總投資額達20億元的政府公共服務項目,通過向企業購買服務”的方式,促成了民生工程項目的加快建成,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